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
——0905019014 龚韦名
摘要: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
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
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
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 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主题词:封建礼教 迷信束缚 悲剧形象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
展时期,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
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
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受尽
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出现并贯穿全文。丈夫死后,狠心的
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
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
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
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
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
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 除 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
深刻的程度。这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这
个病态的社会,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
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
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 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露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
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 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那个时代的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
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
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的古训,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
无论如何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就把祥林嫂卖掉。
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相信封建迷信,柳妈等人连番恐吓她,
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
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加重了末路人
的苦痛。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封建礼教及迷信思
想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 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特色的景物描写,是通
特色的景物描写,是通过比较、对照来交待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
地点、环境气氛。
就是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氛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
前的环境状况进行描写。
祥林嫂悲剧形象的深刻性还在于它揭示了劳动人民如果不摆脱
封建礼教与迷信的束缚,打碎这副沉重的精神枷锁,就不能避免悲 剧的命运。
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
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用地
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
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他们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
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
的打击,从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 即使在最后,祥林嫂还是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的。
祥林嫂悲剧形象的深刻性还表现在它把问题尖锐地提到“我”
以及它把劳动妇女的悲剧和地主阶级的“祝福”进行了强烈对照,
把富人过年“祝福”的场景与穷人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昭示出那
个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文中有三处极有
小说首段的开始:“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
时发出闪光,接着是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空气里已经散满
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写年底送灶的场景气氛,对鲁镇过年“祝福”
小说第二段中“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
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
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
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
的爆竹声中死去,这恰恰形成对比。三处环境描写,一面是火光及
爆竹的亮和响,一面是天气的坏,雪花的大,越来越大,竟是团团
飞舞,两种环境气氛绝然不同,一热一冷,互相呼应,对比鲜明地
交待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具体背景。
人民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