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祥林嫂形象.doc

发布:2017-06-19约1.2万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祥林嫂的形象所揭示的意义 l、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 2、祥林嫂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l、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 2、祥林嫂的死是不寻常的死 三、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1、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2、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虐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祥林嫂  意义  必然性  原因 一、祥林嫂的形象所揭示的意义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备受封建制度和思想摧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纯朴、善良,干起活来“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然而,在那吃人的社会里,尽管她对生活并无任何非分之想,劫争不到最起码的生活权利。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所有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都受到“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四权,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绳索”的束缚。(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她正是在“四权”的伐害下惨遭一连串不幸,变得愚昧麻木,而最终论于毁灭的。她第一次成婚,丈夫比她小十岁,其实是由父母之命把她卖到婆家的;丈夫死后,小叔子要娶亲,婆婆又行使父母之权逼她改嫁,这些都显示了封建父权的残酷。在此父权的淫威下,祥林嫂未能遵守“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就被鲁四老爷咒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连祭祀也不要她沾手,这又是夫权对她的侮辱与残害,总之,夫权要她从一而终,而父却加逼她改嫁,由此,暴露了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与矛盾,也造成了祥林嫂改嫁不行、不改嫁也不行的处境,使她的精神遭到严重的折磨。不仅如此,族权的迫害也降临到了祥林嫂身上;他死了第二个丈夫,本来还有儿子可以依靠,但儿子又不幸死去,他孤独一身便被大伯收回住房,赶出门外。最后,更严重的是神权对她的束缚,这就是柳妈所说的,由于祥林嫂生前不贞,死后到阴间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正是这荒诞而严酷的神权,使祥林嫂的精神全部崩溃,最终走向了死亡。对于政权,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写到,但我们知道,正是夫权。父权、族权、神权支撑着封建社会的“政权”,而封建“政权”又维护着夫权、父权、神权的威严。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遭遇与悲惨结局,归根到底是罪恶的封建制度和思想造成的。可见;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处境,而且极其形象而深刻的揭示了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与阶级根源。这就是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著而又犀利。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她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入”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的同时,鲁迅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具体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鲁迅以偏至的发展现孜孜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揭示和批判,“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致尤炳诉》),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不幸,不仅在于她的被迫害,而且也在于她为封建思想所毒害而导致的愚昧和不觉悟,即使是她的一些反抗行为,也是与这种愚昧和不觉悟联系着的。比如,第一个大夫死后,她从婆家逃出,这应该说是一种反抗,然而,她到鲁四老爷家后,对于牛马般的劳役却居然感到“满足”,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以看出,她所追求的,也仅仅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地位,反映了她的不觉悟。又比如,她被婆婆抢回卖到山里时,她又哭又闹,拼命挣扎,把头也撞破了,这的确是一种“出格”的反抗了,可是,这种反抗愈猛烈,就愈加显示出她的愚昧与不觉悟。因为她的反抗,归根到底只是出于遵从那个“从一而终”的信条,以至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别人问她为什么要改嫁时,她还竭力为自己分辩,觉很改嫁是不光彩的。正因为如此,她才相信自己是有罪的,她才对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怀着恐怖,她才很快地听从了柳妈的劝告,去捐门槛赎罪。由这里可以见到,腐朽虚伪的封建道德观念,是如何残忍地摧残了祥林嫂!不管祥林嫂挣扎也好,反抗也好,只能使她“想做奴隶而不得”,她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徒劳。鲁迅从人物的精神世界着眼,通过祥林嫂必然的悲剧性结局,揭示了传统的封建观念对人民极大的危害性,从而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这一切,正是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另一巨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