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黄曲条跳甲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ocx
1
十字花科蔬菜黄曲条跳甲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十字花科蔬菜黄曲条跳甲的防控总则、预测预报、防控时期及防控指标、绿色防控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十字花科蔬菜黄曲条跳甲的绿色防控,农产品供深基地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DB44/T597黄曲条跳甲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控指标preventionandcontrolindex
防治黄曲条跳甲挽回的经济损失与防治成本相等时作物受害程度或黄曲条跳甲种群密度的数值。注:防控指标也称为防控经济阈值。
3.2
土壤处理soiltreatment
在种植前,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进行处理,清除或降低土壤中有害生物及其幼虫、卵等危害的措施。
4防控总则
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当虫害种群数量仍达到防控指标时,科学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保障十字花科蔬菜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安全。
5预测预报、防控时期及防控指标
5.1预报预测
5.1.1黄曲条跳甲形态特征描述及为害症状识别见附录A。
2
5.1.2黄曲条跳甲预测预报按DB44/T597的规定执行。
5.2防治时期
华南地区每年发生7代~9代,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有春季(3月~4月)和秋冬季(9月~12月)2个高峰期,危害严重。
5.3防控指标
苗期成虫密度达到20头/百株、生长期达到60头/百株时开始防控。
6绿色防控技术
6.1农业防治
6.1.1科学栽培
选用适合当季种植的品种,应按照品种相应的栽培要点进行科学管理,提高蔬菜抗病虫能力。
6.1.2清洁田园
蔬菜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病残体、杂草、废弃地膜等,翻耕晒畦。
6.1.3生石灰处理
蔬菜采收后清理田园,将生石灰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亩用量50kg~100kg,随后翻耕,将生石灰与土壤充分混合。
6.1.4合理轮作
建立轮作制度,合理布局茬口,宜水旱轮作或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
6.2物理防治
6.2.1土壤处理
6.2.1.1高温喷火枪处理
蔬菜采收后清理田园,随即用高温喷火枪处理土壤,杀灭土壤中的幼虫、卵和蛹,减少虫源基数。
6.2.1.2高温焖地处理
夏季高温季节,蔬菜采收后清洁田园,翻晒土壤,再用透明薄膜覆盖畦面,高温焖地(焖棚)7天~10天,杀灭土壤中的幼虫、卵和蛹。
6.2.2小拱棚防虫网阻隔
播种后覆盖防虫网,孔径大小一般为40目~60目、网宽2.0m~2.5m、圆拱棚顶部离地不少于0.7m,防虫网四周应盖严、盖牢。田间管理时间选择在8:00前或18:00后黄曲条跳甲“疲劳期”进行。
6.3生物防治
6.3.1生物制剂土壤处理
种植前,于田畦面均匀撒施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生物颗粒剂,亩用量4kg~6kg,并适当耙匀后,播种。
3
6.3.2叶面喷施生物制剂
蔬菜出苗后,每亩可选用80亿孢子/毫升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60mL~90mL、苏云金杆菌G033A150g~200g、5%鱼藤酮乳油150mL~200mL等生物农药喷施。
6.3.3信息素诱杀
蔬菜出苗(或移栽定植)至收获前,选用黄曲条跳甲信息素诱杀成虫,每亩悬挂20张~30张粘有黄曲条跳甲信息素的粘虫板,粘虫板底端高出作物10cm左右,粘满虫后应及时更换。
6.4化学防治
6.4.1合理和安全使用农药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10的规定。
6.4.2化学农药
6.4.2.1黄曲条跳甲防治常用化学农药见附录B。
6.4.2.2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在蔬菜上限制使用的农药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6.4.3药剂使用注意事项
防治黄曲条跳甲药剂使用应符合以下要求:
——做到轮换、交替使用农药,同类型的化学药剂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3次,执行药剂每茬作物使用次数,按安全间隔期用药;
——选用高效新型植保器械及喷雾技术,均匀喷施,使叶片背面及近地面的叶片充分着药;——夏季高温季节施药时间选择在7:00前或17:00后;
——采用包围式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