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规程.docx
1
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制种基地要求、制种田准备、父、母本群体结构、播种期和播量、田间管理、不育系育性检测、辅助授粉、防杂保纯、收获与储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制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51-2008小麦
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7415-2008农作物种子贮藏
DB51/T1025-2010温、光敏型“两系”杂交小麦种子生产田间检验规程DB53/T993-2020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温光型核不育系
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的母本,其花粉育性受核基因控制,同时受温度和光照影响,以温度影响为主。当育性敏感期的环境温度高于其育性转换温度阈值时表现可育,用于母本种子繁殖;低于其育性转换温度阈值时表现不育,用于制种;不育系“一系两用”。
3.2恢复系
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的父本,能恢复不育系的育性,使杂交一代(F1)结实正常。
3.3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
以小麦温光型核不育系为母本、恢复系为父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代。
3.4温光型杂交小麦制种
用父本给母本授粉生产杂交种的过程。
2
3.5育性转换敏感期
母本生殖生长过程中对自然温光条件最敏感、决定不育系表现为“不育”或“可育”的一段生长发育时期。用于制种的温光型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发生在孕穗期至抽穗期。
3.6不育度
母本败育花粉粒占总花粉粒的百分比,或不结实小花数占总有效小花数的百分比。
3.7育性安全期
生产制种中,母本的不育度保持在99%以上的一段时期。
3.8育性安全系数
育性转换敏感期制种基地日平均气温低于母本育性转换温度阈值的概率。估算方法详见附录A。
3.9父母本花期相遇
母本开花后3天~5天内有70%以上父本开花。
3.10败育花粉粒
发育不正常、无受精能力的花粉粒。包括以下3类:
a)典败花粉粒:皱缩为不规则形状,对碘-碘化钾无染色反应;
b)圆败花粉粒:呈圆形,对碘-碘化钾无染色反应或仅少部分有染色;
c)染败花粉粒:呈圆形,对碘-碘化钾染色正常,但染色较浅或部分无染色。
3.11正常花粉粒
花粉粒为圆形,碘-碘化钾染色完全、均匀,整个花粉粒呈黑色或红棕色,有受精能力。
4基地要求
按DB53/T993-2020《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规程》中3执行。
5制种田准备
5.1整地
如前作为水稻,播种前犁地,耙平、耙细;如前作为旱地作物,可直接旋耕,耙平、耙细。
5.2父、母本种植规划
3
按附录B规格进行设置。
6父、母本群体结构
6.1母本群体结构
母本基本苗以14.0~16.0万苗/667m2为制种最佳播种密度。
6.2父本群体结构
6.2.1父本与母本花期
不同父本与母本花期按以下方法设计:
a)父本与母本花期相差≤7天,按表1调整播种时父本的基本苗设计,使父、母本同期播种花期相遇。
表1父本花期差异与父本基本苗调整对照表
类型
父本花期较母本早
父本花期较母本晚
天数
0天~3天
4天~7天
0天~3天
4天~7天
父本密度(万苗/667m2)
14.0
12.5~13.5
14.0
14.5~15.5
b)父本花期与母本花期相差>7天,通过提前或推迟父本的播期实现父、母本花期相遇。
6.2.2父本播种密度
当父本播种密度在12.0万-14.0万苗/667m2为宜。
7播种期和播量
7.1播种量
按DB53/T993-2020《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规程》中6.1执行。
7.2播种期
按以下要求确定播种期:
a)以母本最佳播种期10月20日至10月28日为基准,四川西北部地区的适宜播种期早于东南部2天;
b)若父本与母本花期相差≤7天,父本与母本同期播种,播种量按表1所示的基本苗确定;
c)若父本花期较母本早7天以上,则根据上年在相应制种基地父、母本分期播种试验结果确定的花期相遇最适播种期分期播种父、母本。
8田间管理
4
8.1化学除草
选用小麦专用除草剂进行苗后除草,主要在2叶一心后开始化学除草。
8.2水肥管理
按照表2进行处理
表2播种后水肥管理及操作方法
施肥
灌水
时期
用量
注意事项
播种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