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53_T993-2020_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规程_云南省.docx

发布:2025-04-16约4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20

B22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993—2020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规程

2020-11-17实施

发布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DB53/T993—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宏生、李绍祥、杨木军、顾坚、丁明亮、刘琨、赵红、杨忠慧。

I

DB53/T993—2020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基地要、制种田准备、父、母本群体结构、播种期和播量、

田间管理、不育系育性检测、辅助授粉、防杂保纯、收获与储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温光敏核不育系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的母本,其花粉育性受核基因控制,同时受温度和光照影响,以温度影响为主。

当育性敏感期的环境温度高于其育性转换温度阈值时表现可育,用于母本种子繁殖;低于其育性转换温

度阈值时表现不育,用于制种;不育系“一系两用”。

2.2

以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为母本、恢复系为父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代。

用父本给母本授粉生产杂交种的过程。

母本生殖生长过程中对自然温光条件最敏感、决定不育系表现为“不育”或“可育”的一段生长发

育时期。用于制种的温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发生在孕穗期至抽穗期。

1

DB53/T993—2020

2.9

育性安全期

生产制种中,母本的不育度保持在99%以上的一段时期。

2.10

育性安全系数

育性转换敏感期制种基地日平均气温低于母本育性转换温度阈值的概率。估算方法详见附录A。

2.11

父母本花期相遇

母本开花后3天~5天内有70%以上父本开花。

2.12

败育花粉粒

发育不正常、无受精能力的花粉粒。包括以下3类:

a)典败花粉粒:皱缩为不规则形状,对碘-碘化钾无染色反应;

b)圆败花粉粒:呈圆形,对碘-碘化钾无染色反应或仅少部分有染色;

c)染败花粉粒:呈圆形,对碘-碘化钾染色正常,但染色较浅或部分无染色。

2.13

正常花粉粒

花粉粒为圆形,碘-碘化钾染色完全、均匀,整个花粉粒呈黑色或红棕色,有受精能力。

3基地要求

根据不育系育性转换温度和光照阈值选择制种基地(详见附录B)。制种基地需具备如下条件:

a)育性安全系数≥0.95,育性安全期≥25天;

b)集中连片,肥力水平中等以上,有排、灌水条件;

c)完全自然隔离;或与其他小麦品种相距≥500米;或与其他小麦品种开花期相差≥25天;

d)开花期无3天以上连续阴雨;

4.2父、母本种植规划

2

DB53/T993—2020

5.2.1父本与母本花期

不同父本与母本花期按以下方法设计:

a)父本与母本花期相差≤15天,按表1调整播种时父本的基本苗设计,使父、母本同期播种花

期相遇。

表1父本花期差异与父本基本苗调整对照表

类型

天数

父本花期较母本早

父本花期较母本晚

0天~3天4天~7天8天~11天12天~15天0天~3天4天~7天8天~11天

14.5~15.512.5~13.510.5~11.58.5~9.514.5~15.516.5~17.518.5~19.5

12天~15天

20.5~21.5

父本密度

(万苗/亩)

b)父本花期与母本花期相差>15天,通过提前或推迟父本的播期实现父、母本花期相遇。

5.2.2父本播种密度

当父本播种密度降低4万苗/亩~6万苗/亩时,分蘖期父本的追肥用量比母本增加50%;当父本播

种密度提高4万苗/亩~6万苗/亩时,分蘖期父本的追肥用量比母本减少50%。

6播种期和播量

6.1播种量

播种前,分别检验父、母本种子的发芽率和千粒重,并根据制种田的整地和土壤情况估算种子田间

出苗率,按照公式1计算父母本的播量(SR,千克/亩):

SR?G?FER?1000?1000

............................(1)

b)若父本与母本花期相差≤15天,父本与母本同期播种,播种量按表1所示的基本苗确定;

c)若父本花期较母本早16天~30天,则根据上年在相应制种基地父、母本分期播种试验结果确

定的花期相遇最适播种期分期播种父、母本。

6.3播种

3

DB53/T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