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诠释学与文本阐释理论.PDF

发布:2017-08-10约5.75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文学学研研究究 LITERATURE 中国诠释学与文本阐释理论 ———跨文化视野下的现代构建 □  顾明栋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     诠释学是一门理解文本和阐释世界的哲学和技 生活的范畴激进化为存在于世必不可少的前提,即 艺。 在当代思想中,诠释学的主流由三个相互关联 “理解是此在自身存在的潜在性之存在性的存在”。 的部分组成:(1)诠释理论;(2)诠释哲学;(3)诠释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沿着孟子和庄子的阐释路 批判。 笔者的研究尽管与这些诠释学相关,但关注 径,到魏晋南北朝,已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文本诠释学 的重点是 “文本诠释学”。 文本诠释学可以松散地 的基础,并完成了一种隐性体系的建立,后世参与诠 定义为文本作品的阐释理论,这在中国传统中尤其 释理论探讨者虽然人数众多,著述如林,但基本上是 如此。 中国传统不仅因其有无数的文本而自豪,而 对他们的观点的发扬光大。 本文虽然主要探讨的是 且以其悠久的诠释传统而自豪。 这一传统的中心是 中国文本诠释学奠基时期的思想,对于后世的有关 对各种各样经典的解释和对诗歌、小说、戏剧进行研 著述由于篇幅问题只是关注与奠基理论紧密相关的 究的阐释理论。 在本文中,笔者从比较的视角将中 观点,但根据笔者的初步探究,古代的文本诠释理论 国古代思想中的阐释理念与西方现代阐释理论进行 仍然是建立在中国哲学传统对人的存在和世界意义 有意义的对话,藉此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早期关于阅 的理解之上的,与西方古典诠释学相比虽然没有那 读和阐释的基本观点,将散落在不同之处的概念性 么强的系统性、思辨性和抽象性,但其从审美感受和 观点整合成中国文本诠释学的奠基理论,并构建一 语言哲学角度的探讨自有其独特的哲学形态,具有 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本阐释理论模式,找出中国传 直观感悟、贴近人生的长处,而无西方传统,特别是 统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相似或相异的特点及其对人 德国传统那种繁琐论证、高度抽象、拒普通读者于千 类诠释学的贡献。 里之外的短处,更接近于现代存在主义的诠释学。 孟子和庄子是探索中国传统诠释学理论的先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建立在“知人论世”的哲学 驱。 后世思想家和学者基本上都追随着他们开创性 基础上的,而庄子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既涉及 的努力,沿着他们开辟的思路,进行阐释理论的概念 语言哲学,更是建立在“齐物论”的存在主义基础之 性阐述。 孟子将阐释视为与作者交朋友的过程,不 上的。 与文本阅读紧密相关,与西方诠释传统相比, 仅预示了狄尔泰的人文主义诠释学,也触及了伽达 中国诠释传统似乎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默尔关于阅读要不断修正“前见”以达到作者和读 第一,中国的诠释传统注重文本阐释,并通过文 者视野融合的观点,并揭示了阐释是一个人类努力 本阅读理解产生两大诠释路径。 正如西方的诠释学 付出的过程,它要求感同身受的理解,不断调整先入 起源于解释基督教经典的宗教需要,中国的诠释学 之见,以及不断克服偏见与偏好。 相比之下,庄子基 也兴起于解释国家首肯的经典的教义需要。 如果说 于语言怀疑论的阐释观具有解脱语言表征束缚的启 西方诠释学是宗教神学和哲学理论这两个既相关又 示和功效,它支持后世学者探究阐释的开放性,鼓励 很不相同的两大传统,中国的诠释学存在着占据主 人们探索新的表达方法和阐释方法,从人的存在的 流地位的儒家传统和处于相辅相成地位的道禅传 角度去探索诠释学理论。 中国古代诠释学由孟子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