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docx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2024-2025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原理。
2.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其解决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然而,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方面,学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1.知识层面: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在混合运算中的具体运用还不够熟练,容易混淆运算顺序。
2.能力层面:学生在解决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问题时,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小括号运算感到困惑,难以找到解题思路。
3.素质层面: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心理,遇到难题时容易放弃。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4.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存在书写不规范、审题不仔细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在混合运算中的表现。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直观演示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其对运算顺序的认识。
2.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其解决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4.关注学生的书写规范和审题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和运算顺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运算过程,直观展示小括号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理解。
2.互动练习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在线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课堂板书:通过板书展示解题步骤,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书写规范。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含有小括号的有趣数学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他买了2个,然后他又吃掉了1个,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已掌握的四则运算规则,强调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强调先算括号内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计算:(5+3)×2”和“计算:5+(3×2)”,展示小括号如何改变运算结果。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类似的问题,并分享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一系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运算顺序。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目,以及一些应用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完成作业,并准备好分享解题过程。
1.导入
-展示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他买了2个,然后他又吃掉了1个,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先吃掉1个苹果,再买2个,结果会怎样?”
-回顾旧知:“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2.新课呈现
-讲解新知:“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的顺序,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再计算括号外的运算。”
-举例说明:“计算:(5+3)×2”和“计算:5+(3×2)”,展示小括号如何改变运算结果。
-互动探究:“请同学们尝试解决以下问题,并分享你的解题思路。”
-问题1:计算:(6+4)÷2
-问题2:计算:9÷(3-1)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巩固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