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节选自纪实文学《香港回归纪实》,讲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本课内容与课本《中国近现代史》相关联,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通过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生将提升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同时,通过分析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情感变化,特别是对“不列颠尼亚”号舰撤离香港的历史意义的把握。
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纪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将课文内容与所学历史知识相结合,形成对国家发展历程的全面认识。
②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叙事中的情感投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能力。
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比不同文本中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写作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体验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互动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问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如查找香港回归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香港回归的历史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1997年7月1日这个重要的日子吗?它标志着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时刻。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分段讲解,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a.文章的开头部分,分析作者的叙事角度和情感基调。
b.文章的主体部分,解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历史事件。
c.文章的结尾部分,探讨作者对香港回归的感悟和评价。
-学生跟随教师阅读课文,并进行思考。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a.课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b.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历史事件?
c.你如何看待作者对香港回归的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提醒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与香港回归相关的其他文章,拓宽视野。
-鼓励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提醒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话题,为深入探讨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做好准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收集香港回归的相关历史照片、新闻报道、政府公告等,以丰富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
-香港回归的影响分析:搜集香港回归后,对香港、中国乃至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报告和评论文章。
-香港回归的纪念活动:了解香港回归以来,香港和内地举办的纪念活动,如展览、论坛、文艺演出等。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书籍:《香港回归纪实》、《香港回归之路》等,深入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和背景。
-观看纪录片:推荐观看《香港回归》、《七子之歌》等纪录片,通过影像资料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震撼力。
-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就香港回归的意义、影响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研究案例:选取香港回归前后的一些典型案例,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撰写报告:要求学生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