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以新闻通讯为主,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新闻通讯知识相联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新闻通讯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同时,文章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外交事件,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和外交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和人文精神。通过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学生能够提高对新闻通讯文体特点的鉴赏能力,增强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新闻通讯的文体特点:通过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新闻通讯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如倒金字塔结构、事实与评论的结合等。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报道中对不列颠尼亚号撤离的描述,体会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见证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新闻通讯中的细节描写往往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如何准确、生动地运用细节。
-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国家战略考量。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分析新闻通讯时,学生需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在实际教学中是一个难点。例如,在讨论不列颠尼亚号撤离事件时,学生可能需要分析英国和中国在此事件中的立场和利益。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电子白板、学生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学习资料和互动交流。
-信息化资源:相关历史事件视频资料、新闻通讯写作技巧的在线教程、历史背景资料库。
-教学手段:新闻通讯文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历史事件有兴趣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别了,不列颠尼亚》。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不列颠尼亚号撤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历史事件的庄严和重要性。
简短介绍不列颠尼亚号撤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别了,不列颠尼亚》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写作特点。
过程:
讲解新闻通讯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导语、主体、背景资料等。
详细介绍《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导语、主体和结尾,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新闻通讯的结构。
3.《别了,不列颠尼亚》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新闻通讯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案例的背景、特点,如报道角度、语言风格、信息来源等。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通讯在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新闻通讯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提高新闻通讯的质量。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新闻通讯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提高新闻真实性”、“新闻与舆论的关系”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新闻通讯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闻通讯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新闻通讯的定义、结构、案例分析等。
强调新闻通讯在记录历史、传播信息、塑造舆论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关注和参与新闻传播活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闻通讯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他们尝试自己写作新闻通讯。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不列颠尼亚号撤离事件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