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
计算机网络技术
(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40
实验学时:8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属性:基础类
开设学期:第3学期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对先修的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设计基础
对后续的支撑:对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提供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异步串行通信的数据格式知识点的支撑;对通信原理及线路II课程提供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知识点、理解信道、调制、编码等相关知识点的支撑。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是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以及今后学生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继续学习、工作打下基础。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常用网络设备的组成、特点和工作原理;网络互连和互联网的有关概念以及互联网应用技术等,这是进一步学习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开发和从事信息产业工作的基础。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体系结构、核心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初步理解网络协议的分析和应用,了解主流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以及了解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相关技术以及网络安全相关的初步知识,使学生具有的知识体系能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析、设计、组建、维护测试和管理的能力。该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讲授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主流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体系结构以及对典型的常用网络协议分析。通过本课程的课堂理论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并结合上机训练,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相关知识,掌握组建局域网和接入Internet的关键技术,熟悉CiscoPacketTracer模拟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具备局域网组网设计以及网络应用能力。为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能够承担网络设计、组建、实施和维护的要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其分析问题的方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加强适应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及知识更新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能具有严谨对待工科学习的态度和素养,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习者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备注:毕业要求指标点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
毕业要求
1
目标1:学生能够应用相关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不同的组网解决方案从而进行比较优劣,具有进行中小型局域网的设计、组建以及故障排查能力,包括涉及网络安全考虑的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和应用。
指标点1.4
1
2
目标2:通过引导学生课下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同时结合课上演示讲授和上机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熟悉CiscoPacketTracer模拟软件的常用功能及使用方法和特点,初步掌握借助该软件能够对网络进行分析、设计和组建等流程进行仿真分析与设计验证,获得网络系统建模、分析及进行实验的能力,同时能够主动去了解对比其它不同的模拟器软件特点,并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5.1
5
3
目标3:学生能够对网络相关领域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有一定了解,同时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基本内容有初步了解。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理解所学专业领域对社会、安全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指标点6.1
6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一)理论教学
序号
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
预期成果
课内
学时
教学方式
支撑
课程目标
1
第1章概述
1.互联网概述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重点)
3.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4.计算机网络的性能(重点、难点)
5.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重点、难点)
理解互联网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的作用,其中包含分组交换的概念;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理解计算机网络分层次的体系结构。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需要达成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理解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等概念;同时学生能够对网络相关领域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有一定了解。
6
通过讲授、文献查阅、讨论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文献学生了解国内外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目标1
目标3
2
第2章物理层
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重点)
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
3.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4.信道复用技术(重点、难点)
5.数字传输系统
6.宽带接入技术
理解物理层的基本概念和通信基础知识;了解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介;理解中继器的功能以及实现原理;理解常用信道复用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