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硫辛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docx
PAGE
1-
食品中硫辛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一、1.样品前处理
(1)样品前处理是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硫辛酸的关键步骤之一。在处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食品样品进行粉碎和混合,以确保样品的均一性。对于固体样品,通常使用研磨机将其研磨至细粉,过筛后取一定量样品。例如,对于小麦粉样品,通常研磨后过80目筛,取1g样品进行后续处理。
(2)对于液体样品,如饮料或果汁,可直接取适量样品。然而,液体样品中可能含有色素、香精等添加剂,这些成分可能会干扰硫辛酸的测定。因此,在测定前,需要对液体样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方法包括稀释、萃取、沉淀等。例如,对于含咖啡因的饮料,可以通过加入一定量的乙腈进行萃取,然后用旋转蒸发仪去除溶剂,得到咖啡因沉淀物,进而进行硫辛酸的测定。
(3)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还需注意样品的保存。由于硫辛酸对光、热、氧气等敏感,样品在处理和保存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因素。通常,样品应保存在避光、低温、干燥的环境中,并使用密封容器。例如,在实验室中,可以将处理好的样品置于4℃冰箱中保存,以防止硫辛酸的降解。在保存过程中,还需定期检查样品的稳定性,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对比不同保存条件下样品的硫辛酸含量变化,来评估样品的稳定性。
二、2.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1)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硫辛酸时,色谱柱的选择至关重要。常用的色谱柱包括C18、C8、CN等不同类型的反相色谱柱。在实际应用中,C18柱因其良好的分离性能而被广泛采用。例如,在测定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的饮料样品中硫辛酸时,使用C18柱可以有效地将硫辛酸与其他成分分离,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实验中,选择了一根粒径为5μm,长度为250mm,内径为4.6mm的C18色谱柱,流速设置为1.0mL/min。
(2)流动相的选择对硫辛酸的分离效果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常用的流动相为水和有机溶剂的混合溶液。在实验中,采用0.1%磷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A,乙腈作为流动相B。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实验中加入了0.5%的醋酸铵溶液作为缓冲剂,以调节pH值至3.0。在梯度洗脱过程中,流动相B的比例从5%逐渐增加至100%,再从100%逐渐减少至5%,整个过程持续25分钟。这种梯度洗脱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硫辛酸的分离度和峰形。
(3)柱温对硫辛酸的测定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在实验中,柱温设置为30℃。通过对比不同柱温下的测定结果,发现柱温对硫辛酸峰面积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当柱温从20℃升高至30℃时,硫辛酸峰面积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此外,在柱温较高时,样品的保留时间也会相应缩短,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因此,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硫辛酸时,选择合适的柱温对于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3.硫辛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1)硫辛酸标准曲线的绘制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辛酸浓度的基础。首先,需要配置一系列已知浓度的硫辛酸标准溶液。实验中,配制了0.05、0.1、0.2、0.4、0.8、1.6、3.2、6.4mg/L的硫辛酸标准溶液。每个浓度重复制备三份,以减少实验误差。
(2)在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分别对每个浓度的硫辛酸标准溶液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以硫辛酸浓度(mg/L)为横坐标,峰面积(峰高)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实验结果显示,在0.05~6.4mg/L的浓度范围内,硫辛酸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1.23x+0.045,相关系数R2=0.998。
(3)为验证标准曲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选取了三个不同浓度的硫辛酸标准溶液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在0.1、1.0、5.0mg/L三个浓度点,硫辛酸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2%、97.5%、99.1%,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样品测定中,通过将样品的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方程,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硫辛酸的含量。
四、4.样品测定及结果计算
(1)样品测定过程首先涉及对前处理样品的再次过滤,以去除可能存在的悬浮颗粒。例如,对于经过稀释和萃取的液体样品,使用0.45μm的微孔滤膜进行过滤,以确保样品在进样前没有颗粒干扰。过滤后的样品使用自动进样器进样,进样体积通常设定为20μL。在实验中,对于10份不同来源的食品样品(如小麦粉、蔬菜、肉类等),分别进行了硫辛酸的测定。
(2)样品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的测定过程中,记录硫辛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以保留时间为依据,对目标峰进行定量分析。对于每一份样品,重复测定三次,以减少随机误差。以三次测定的平均峰面积为依据,根据预先绘制的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硫辛酸的实际含量。例如,若某小麦粉样品的平均峰面积为234.5,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得到该样品中硫辛酸的浓度为1.2mg/kg。
(3)样品测定完成后,需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对于每组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