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1最新版-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一、总则
(一)目的与依据
为加强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规定。
(二)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福州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包括城市、镇、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活动。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安全需求和环境需求,营造舒适、便捷、安全的城市空间环境。
2.节约集约用地原则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3.生态优先原则
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规划引领原则
以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为依据,确保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二、建设用地分类与标准
(一)建设用地分类
建设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八大类。
(二)各类建设用地标准
1.居住用地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根据不同的城市规模和居住类型进行控制,以保障居民的居住质量和环境品质。
-居住用地应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其配建标准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明确各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规模和布局要求,确保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
-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应按照服务半径和人口规模合理布局,方便居民使用。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合理规划商业中心、购物中心、专业市场等商业设施的布局,促进城市商业的繁荣发展。
-鼓励发展社区商业,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其设置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4.工业用地
-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合理布局工业用地,引导工业企业集聚发展。
-严格控制工业用地的环境影响,确保工业生产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5.物流仓储用地
-结合交通枢纽和产业布局,规划物流仓储用地,提高物流运输效率。
-物流仓储设施应满足货物存储、装卸、运输等功能需求,同时符合消防安全等要求。
6.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合理确定道路宽度、等级和走向,保障城市交通顺畅。
-规划建设公共交通设施,如公交站点、地铁站等,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7.公用设施用地
-确保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公用设施的用地需求,保障城市正常运行。
-公用设施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提高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8.绿地与广场用地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合理规划广场用地,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集会等活动空间。
三、建筑规划管理
(一)建筑密度与容积率
1.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是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不同类型的建设用地应根据其功能和环境要求,合理控制建筑密度。例如,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一般不宜过高,以保证居民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空间;商业用地可适当提高建筑密度,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容积率
容积率是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容积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效率、建筑高度、日照、通风等因素。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容积率,避免过度开发导致城市空间拥挤和环境质量下降。
(二)建筑高度与间距
1.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应符合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要求,不得影响城市景观和公共安全。对于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限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明确规定。例如,在城市核心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区域,建筑高度应受到严格控制,以保护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在一般居住区域,建筑高度应根据日照、通风等要求合理确定。
2.建筑间距
建筑间距应满足日照、通风、消防、安全等要求。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应根据当地的日照标准进行计算和确定,确保居民的日照权益。同时,建筑间距还应考虑消防通道、安全疏散等因素,保障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三)建筑退让
1.退让道路红线
建筑物应按照规定的距离退让道路红线,以保障城市道路的通行功能和交通安全。退让距离根据道路等级、宽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主干道的退让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