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生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不再是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它的立足点在于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让学生在自由的大空间里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地发挥自主的能动性,而达到最大的自我发展。“高效”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模式的建构必须建立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现数学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模式的运用必须适合不同层次的老师使用,并能够较好的驾驭,不断的进行“重组”、“拓展”与“自我建构”,以实现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交流的工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的空间与图形的问题,要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我对几何与图形这一领域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现以圆的周长为例,介绍如下:
一、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
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要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几何知识又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直接、最为明显的一部分数学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充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就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出示一圆桌,并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圆桌周围包上一圈花边,要准备多长的花边呢?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几何知识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
(三)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模式
积累 复习旧知 激发兴趣 积累表象
操作发现观察 发现规律 学会操作 体验乐趣评价激励
练习运用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第一环节:观察积累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1)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架起一道可感的桥梁;
(2)激发兴趣,通过观察一些实物和有趣的现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积累表象,通过观察大量的几何形体,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为后面概念的形成或规律的发现作铺垫。这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比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先回忆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接着教师用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绳,一端固定在手里用力甩动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球在空中运动时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也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吗?从回忆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出发,通过观察教师的旋球转动画圆的演示,学生获得了一个曲线封闭成圆的直观形象。让学生从这个演示过程中发现圆与以前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区别,也有利于下面对圆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环节:操作发现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模型、实物或教具等),让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叠一叠、画一画、移一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耳朵、手指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及其它同学的相互配合去发现几何形体的特征,把由观察获得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推向深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操作去发现规律,并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会学习的乐趣。
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就可以采用转化的思想,在操作发现阶段引导学生分组活动,集中大家的智慧对梯形进行改造,把它剪拼成我们熟知的几何图形,然后再间接求出它的面积,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好几种成功而可行的办法:
(1)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3)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
(4)把梯形剪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果是直角梯形就是一个三角形)……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剪拼操作,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与教师直接讲授让学生接受相比,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公式的理解,而且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究的信心。
第三环节:练习运用。主要是用刚学到的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并发展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目标一:形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