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ocx
PAGE
1-
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汉语以其独特的音韵、丰富的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结构而著称,其中,惯用语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达上具有生动、形象、简洁的特点。惯用语在汉语日常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且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惯用语是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关键。
据统计,汉语惯用语在汉语词汇总量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且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均有广泛应用。例如,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惯用语的比例高达20%左右。惯用语的这种高频使用特性使得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惯用语的特殊性,学习者往往难以掌握其用法,导致在实际交际中出现偏误。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可能会将“破釜沉舟”误用为“打破沉舟”,这不仅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还可能造成误解。
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对汉语惯用语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偏误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习者偏误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惯用语教学中的难点和易错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语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惯用语的含义和用法,减少偏误发生的可能性。以“马到成功”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体会惯用语的实际运用,从而加深对惯用语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对惯用语偏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从而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汉语惯用语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传统习俗。据统计,汉语惯用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古代成语,这些成语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惯用语。例如,“井井有条”源自《史记》中的“井井有法”,用以形容事物井然有序;“杯弓蛇影”则源于古代故事,用以比喻疑神疑鬼。这些惯用语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汉语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2)汉语惯用语在表达上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简练性。与普通词汇相比,惯用语往往能够以更少的语言单位传达更多的信息,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炼。例如,“如鱼得水”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新环境中感到自在和舒适;“一箭双雕”则巧妙地比喻一举两得。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汉语更加富有魅力,也使得汉语学习者能够通过惯用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境。
(3)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首先,掌握惯用语有助于学习者提高汉语的交际能力。由于惯用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学习者能够通过学习惯用语,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提高实际交流的效率。其次,惯用语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许多惯用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通过学习这些惯用语,学习者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最后,惯用语的学习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对牛弹琴”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寓意,从而激发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三、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对惯用语的偏误分析主要表现在对惯用语含义的理解和运用上。例如,学习者可能会将“马到成功”误用为“马到了成功”,将“杯弓蛇影”误用为“杯子里的弓和蛇的影子”,这些错误反映了学习者对惯用语整体意义的把握不足。此外,学习者还可能将惯用语中的比喻成分与实际情境混淆,如将“一石二鸟”误用为描述一个人同时做两件事的情况。
(2)偏误分析还涉及学习者对惯用语结构形式的理解。例如,学习者可能会将“破釜沉舟”中的“破釜”和“沉舟”分开使用,或将“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当作两个独立的词来理解。这些结构上的偏误往往源于学习者对惯用语固定搭配和词义组合的误解。
(3)在惯用语的语境运用方面,学习者也容易出现偏误。例如,学习者可能会在正式场合使用“开玩笑”这样的非正式惯用语,或者在描述严肃话题时使用“笑里藏刀”这样的带有贬义的惯用语。这些语境上的偏误表明,学习者需要加强对惯用语语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在合适的语境中正确运用惯用语。
四、针对汉语惯用语偏误的教学策略
(1)针对汉语惯用语的教学策略首先应注重对惯用语文化背景的介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惯用语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惯用语的深层含义。例如,在讲解“塞翁失马”时,教师可以介绍其出自《战国策》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其比喻的含义。
(2)在教学中,应强调惯用语的语境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