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荷塘月色》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一文。文章描绘了作者朱自清夜游荷塘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感慨。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学习,学生可以巩固和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进一步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同时,本文涉及的修辞手法、写作风格等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散文有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特点,提升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词语选用、句子构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欣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散文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散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散文的定义、特点、常见修辞手法等,以及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如通过词语、句子分析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2.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有较高的兴趣,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进行初步的文学鉴赏。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直观感受和体验式学习,喜欢通过讨论和分享来深入理解文本。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散文深层情感和哲理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作者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写作技巧可能难以把握;在分析散文结构、把握文章主旨方面可能存在困难;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中的能力有待提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音响设备、笔记本电脑
2.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荷塘月色》电子文本、相关背景资料、优秀散文作品集
4.教学手段:PPT演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课堂问答、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1.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夜晚的荷塘?你们觉得夜晚的荷塘会有怎样的景色?”
2.展示一些关于荷塘月色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
3.简短介绍《荷塘月色》的背景和作者朱自清,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荷塘月色》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过程:
1.讲解《荷塘月色》的定义,包括其文学体裁和主题。
2.详细介绍《荷塘月色》的结构,包括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3.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三、《荷塘月色》内容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内容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荷塘月色》的艺术魅力。
过程:
1.分析《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如荷塘、月光、蛙鸣等,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描绘。
2.探讨《荷塘月色》中的人物描写,如作者的情感变化、对生活的感悟等。
3.分析《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荷塘月色》所表达的生活哲学和现实意义。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荷塘月色》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自然美、人生感悟等。
2.小组内讨论该主题在文中的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读者的启示。
3.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荷塘月色》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1.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读者的启示。
2.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3.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荷塘月色》的文学价值。
过程:
1.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主题探讨等。
2.强调《荷塘月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读后感或分析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荷塘月色》原文及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