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散文进行联读。通过对这三篇作品的阅读,学生将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艺术手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分析三篇散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探讨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联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学生将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散文的内涵与艺术表现,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和评价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对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有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识别散文的基本特征,如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此外,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现代散文作品,对散文的阅读和欣赏有一定的心得。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文学作品普遍持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富有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的散文作品更感兴趣。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自主探究问题。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偏好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文学作品,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文字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联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散文中复杂的意象和隐喻难以理解,二是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难以把握,三是三篇散文在风格和主题上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此外,学生可能对散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人生观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帮助。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等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秋景图、荷塘夜景图、地坛公园风光等,以增强学生对文本情境的理解。
3.教学工具:准备一些简单的笔记本、彩色笔等,方便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和标记重点。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便利的讨论空间,同时确保教室光线充足,营造良好的阅读和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一幅秋天的风景画,引导学生描述画面感受,引发学生对秋天独特的情感共鸣。
2.学生分享对秋天的感受,教师总结: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充满哲理的季节,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秋为题材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散文。
3.引入课题:《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
二、自主阅读
1.学生独立阅读三篇散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每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和中心情感,并简要概述。
三、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中的“故都”意象,探讨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学生分享阅读体会,教师总结:作品通过描写故都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分析《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意象,探究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
-学生分享阅读体会,教师总结:作品以荷塘夜景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3.探究《我与地坛》中的“地坛”意象,分析作者的人生感悟。
-学生分享阅读体会,教师总结:作品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四、全文侧重点突出
1.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三篇散文的共同点,即作者在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2.分析三篇散文的不同点,如写作手法、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差异。
3.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三篇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五、课堂活动
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三篇散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如何运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来表现情感?
-三篇散文对读者有何启示?
2.学生代表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三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2.学生分享学习体会,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哲理。
3.布置作业:
-选取其中一篇散文,结合自身经历,撰写一篇读后感。
-课后收集关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