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为校园做标识》(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辽师大版.docx
《3我为校园做标识》(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辽师大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3我为校园做标识》(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辽师大版
本节课选自辽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为校园环境设计实用的标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既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标识的基本功能、设计原则,并能够独立设计出具有创意的校园标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聚焦于实践创新和审美情趣。通过为校园设计标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观察与分析环境需求,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标识,从而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设计出具有创意且实用的校园标识,理解标识的设计原则和功能。
难点:如何将设计理念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创作出既美观又符合校园环境的标识。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观察现有校园标识,分析其设计理念和功能,以便学生理解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设计想法,并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3.提供设计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在旁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设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4.设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反思和改进。
5.对于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每人一本辽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校园不同区域的图片,以及标识设计的示例图片,制作成PPT。
3.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画纸等),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设计区、讨论区,摆放好桌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设计创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校园标识设计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注意过我们校园里的标识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展示一些校园标识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标识设计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简短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标识设计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标识设计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设计原则。
过程:
-讲解标识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功能和使用场景。
-详细介绍标识设计的组成部分,如图形、颜色、文字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标识设计的原则,如简洁明了、易于识别等。
3.标识设计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标识设计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标识设计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设计思路、创意点和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校园环境的作用,以及如何改进现有标识设计。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校园区域进行标识设计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区域的标识需求、设计要素和创意方向。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标识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设计思路、创意点和设计草图。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设计实践(30分钟)
目标:让学生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过程: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成果,动手设计校园标识。
-教师在旁指导,提供技术支持和设计建议。
-学生完成设计后,进行小组内互评,选出最佳设计。
7.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标识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标识设计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标识设计在校园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标识设计。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校园区域,设计一个标识,并撰写设计思路和创意点。
8.课后延伸(不计入课堂教学时间)
目标: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过程:
-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标识设计的案例,分析其优缺点。
-学生尝试为自己设计的标识制作实物模型,加深对标识设计的理解。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校园标识设计指南》:详细介绍校园标识的设计原则、分类和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