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三课 与世界紧相连 第2框与世界深度互动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发布:2025-02-23约3.3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第2框与世界深度互动说课稿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第2框与世界深度互动说课稿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第二框“与世界深度互动”。本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紧密相连的现实,认识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1.树立全球意识,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各国紧密相连的国际关系;2.增强国家认同感,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培养国际视野,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国际问题;4.提升合作与交流能力,学会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交往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对世界地理、国际关系等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关于我国外交政策、国际组织等方面的知识,但可能缺乏对具体案例和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世界事务和国际关系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善于通过新闻、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在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背景下的问题分析上存在困难。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偏好独立思考的,也有倾向于合作学习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首先,学生对一些国际问题的背景和复杂性理解不足,可能导致分析问题时出现偏差。其次,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时,可能难以准确把握其内涵和意义。此外,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全球视野,难以从国际社会的角度看待问题。最后,学生在表达观点和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可能存在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上的不足。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展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影响力的图片、图表,以及相关国际会议和活动的视频片段。

3.教学工具:准备白板或投影仪,以便展示教学内容和辅助材料。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确保教室环境整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新闻报道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展示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你有什么看法?”

2.提出问题:针对视频内容,提出问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什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重要?”

3.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4.总结导入: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与世界深度互动”。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第一部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互动

-教师讲解:介绍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领域的互动,如外交关系、国际组织参与等。

-学生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我国政治互动的认识。

-案例分析: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互动中的典型案例,如“一带一路”倡议。

-时间:5分钟

2.讲解第二部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互动

-教师讲解:介绍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互动,如贸易往来、投资合作等。

-学生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我国经济互动的认识。

-案例分析: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互动中的典型案例,如中美贸易战。

-时间:5分钟

3.讲解第三部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互动

-教师讲解:介绍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互动,如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

-学生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我国文化互动的认识。

-案例分析: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互动中的典型案例,如孔子学院。

-时间:5分钟

4.讲解第四部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讲解:介绍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全球治理等。

-学生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案例分析:展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典型案例,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时间:5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2.教师提问:针对学生讨论内容,提问学生,检验他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课堂小结:教师总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