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2.1.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说课稿 (新版)济南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上册2.1.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说课稿(新版)济南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思路紧扣《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这一主题,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为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科学探究能力、生命观念的形成以及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学生将通过观察植物形态、了解其生态习性,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科学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识别不同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②理解各类群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生态位;
③掌握植物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2.教学难点,
①区分不同植物类群间的细微差别,如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的形态差异;
②理解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关系在植物分类中的体现;
③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并能将观察结果与科学概念相结合。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植物类群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为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植物观察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不同植物类群的生态习性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各类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
2.互动软件:使用互动教学软件,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桌面实验:提供植物样本,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加深对植物类群特征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多种绿色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植物分别属于哪一类群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引出课题:《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介绍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包括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植物的图片和生长环境,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讲解各类植物的特征,如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苔藓植物有茎叶分化,蕨类植物有根茎叶,裸子植物种子裸露,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类群的植物会有这些特征?
-通过实例分析,讲解植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各类植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其属于哪个类群,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植物类群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绿色植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5.作业布置(5分钟)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各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准备下一节课的植物观察实验,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植物王国探秘》: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植物的特性和生态习性,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植物世界的奥秘。
-《植物进化论》:通过阅读这本书,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
-《植物与人类生活》:探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包括食物、医药、建筑等方面,增强学生对植物重要性的认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收集不同类群的植物样本,进行对比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植物类群,撰写小论文。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野外,实地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策略。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设立植物研究小组,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植物研究项目,如研究一种植物的生长周期、影响因素等。
-邀请植物学家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专业知识。
板书设计
1.本文重点知识点
①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②各类群植物的特征
③植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2.重点词汇
①藻类
②苔藓植物
③蕨类植物
④裸子植物
⑤被子植物
⑥根茎叶
⑦生态习性
3.重点句子
①绿色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作用生物。
②植物分类的依据包括形态、结构、生长环境等。
③植物通过适应环境,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