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影像检查的专家共识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影像检查专家组(发布时间:2012-05).pdf

发布:2023-12-01约1.93万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2/12/7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影像检查的专家共识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影像检查专家组(发布时间:2012-05)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影像检查的专家共识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影像检查专家组(发布时间:2012-05) 由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2]。而一旦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的梗死则被定义为缺血性卒中[1]。缺血性卒中/TIA是病因高度 异质性的疾病,臂如心脏疾病、颅内或颅外动脉自身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可经过多种机制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已有研究提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我国住院卒中患者最重要的病因[3-4]。 现代神经影像的发展使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被及时发现并且准确评估,但是,在我国的卒中临床实践中,很多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并没有得到基于血管影像评估的治疗。据此,本刊编委会组 织全国神经科专家制定了关于临床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影像检查的共识性意见。 一、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导致缺血性卒中/TIA的病理生理机制 与卒中相关的颅外动脉的粥样硬化,好发于主动脉弓、颈内动脉起始处、椎动脉起始处和锁骨下动脉起始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则好发生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 脉和大脑后动脉起始处。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损害是大、中型动脉内膜局部呈斑块状增厚,由于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5]。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从内中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血管重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斑块表面或腔内血栓形成、斑块体积间断增加至最终形成重度狭窄和(或)破裂及血栓形成[6-7]。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 稳定和易损(不稳定)斑块两类。易损斑块指的是所有倾向于血栓形成和迅速进展成为罪犯病变的斑块 [8]。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薄的和(或)破裂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斑块表面溃疡 和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炎症细胞浸润等[9]。管腔狭窄、大脂质核心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病理特点[10]。 血栓形成多发生在血管壁,也可在血管内。损伤血管的表面和易损斑块破裂可继发血栓形成[1] ;血管显著狭窄会继发血栓形成(狭窄处存在涡流和湍流);狭窄后的血管局部扩张也易于导致血栓形 成(局部扩张处血流缓慢,在系统性低灌注时,可能更易导致血栓形成)。 在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导致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表面形成的血栓、胆固醇结晶等斑块内成分脱落造成的动脉到动脉栓塞、重度狭窄导致的远端低灌注以及上述因素 的共同作用[11-12]。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除上述发病机制之外,该动脉斑块延伸或血栓形成堵塞了颅内动脉发出的穿支动脉也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13-14]。 二、影像诊断工具及其特点 对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尽早进行颅内、外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评估,可供选择的影像学方法包括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经胸壁超声、经食管心脏 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m,TEE)、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 ngiography,DSA)等。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动脉粥样硬化常用的检查手段,具有无创、廉价的特点,但其诊断的准确性则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主要探测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和锁骨下动脉)具有血管影像和血流动力学分析的功能,可观察的指标包括动脉管径、动脉管壁、血流速度和频谱等。颈动脉彩色超声不仅 可以判断血管的狭窄和闭塞,还可以对动脉粥样斑块的成分做出初步识别[15-16]。在欧美国家的部分医学中心,颈动脉彩色超声技术已被直接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orectomy,CE A)患者的筛选[17]。 172.19.66.122:10000/content/html/print.htm?randnumber=0.986783205238178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