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解.ppt

发布:2016-05-11约3.1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88“活动”:试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地形—— 水文—— 生物—— 土壤—— 气候——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由湿润变得干燥 湖水由深变浅直至消失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 土壤 水 岩石 生物 (植被) 大气 2、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森林 减少 土壤腐殖 质减少 水土流 失加剧 土壤肥 力下降 仅存人工林 天然次生林 滞留降水 功能降低 洪水 断流 沟谷综合纵 横岩石裸露 风化 加速 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针阔混交林 改 善 生 态 环 境 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补充土壤有机质 森林面积锐减 多人工林或天然次生林 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浮尘、扬沙天气增加 水旱灾害增加 沟谷纵横、风化加速 水土流失加剧 腐殖质减少 维持和增加面积 第90页活动 地下水 位上升, 水生生物增加陆生生物减少 温差变小湿度变大 减少 淤积 洪湖水灾害减轻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整体性 物质迁移 能量转换 含义 本质 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牵一发而动全身” 新功能 表现 表现 * * * * * * *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云南玉龙雪山 大气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形 1. 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是: 岩石 大气 水文 岩石 大气 水文 植被 骆驼刺 2.关系: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 1. 地理要素: 3. 整体性表现: 对比下列两地的自然环境有何不同,并分析形成原因 番禺(广州)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 VS 番禺(广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东南沿海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河网稠密,水量丰富 肥沃的冲积平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壤 气候 水 地貌 植被 土壤 西北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深居内陆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 流水地貌少见,风力地貌发育 温带荒漠 荒漠土 位置特点 现在的问题:本案例体现出地理环境要素的什么特点?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构成 地理环境整体性 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看KP85第一自然段) 1、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 2、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 3、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是如何实现的? 水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把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融合成自然综合体,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 1、气候、生物、地貌、水文、土壤等共同组成了主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2、个要素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大气 土 壤 生 物 岩石 水 读课本85页案例1,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循环?其过程是怎样的?具有怎样的意义?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微生物 二氧化碳 水 无机盐 无机盐 分解 分解 死亡 死亡 呼吸 呼吸 大气 水 土壤 植物 动物 生物循环是如何使地理要素间 进行物质迁移与能量流动的? 生物 在地 理环 境形 成与 演化 中的 作用 ? 对大气圈的改造? 对水圈的改造? 对岩石圈的改造?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对大气圈的影响 (2)对水圈的影响 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3)对岩石圈的影响 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的形成 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和水圈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获得了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了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到低洼处堆积,形成沉积岩。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活 动 (1)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 (3)太阳能因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参考答案 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