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

发布:2019-04-13约3.62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4.“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5、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 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7.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四说板书设计 谢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说课案)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 陈金理 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及地位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大气、水、地貌。本节在前面三章的学习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同时,本节又是必修2、3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从宏观上看,本书不仅是必修模块地理(一)的枢纽,而且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教学拟制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能解释并绘制自然地理过程示意图,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和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树立地域环境差异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原理: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 ②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案例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 我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既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训练,也保持了让学生在地理课的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理解和记住地理知识的习惯。每一个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 2、讲授新课` 3、归纳总结 4、反馈练习 思考: 在刚才四幅图片中,大家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呢? 本节知识体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