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扬州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课 扬州慢
姜夔
第一课时
我的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1、每课一诵(5分)
背诵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
2、“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古代以“富庶甲天下”的名城是哪里?(10分)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1)小序中点明了怎样的感情基调?(10分)
(2)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10分)(3)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10分)
2、知识点演练
“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10分)三、题型训练
1、选择题(8分)
(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夜雪初霁 霁:天由雪转晴
B、荠麦弥望 弥望:眇茫
C、予怀怆然 怆然:悲伤的样子
D、因自度此曲 度:创作
(2)下列诗句中用了拟人手法的一句是( )
A、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B、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D、波心荡,冷月无声
2、简答题(12分)
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四、学以致用
1、举一反三(10分)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和?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我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10分)
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家乡。
3、每课一测(5分)
背诵姜夔的《扬州慢》。附:答案和解析
一、2、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1、(1)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2)“空城”——破败荒凉。
(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昔日扬州繁华热闹特点。2、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三、1、(1)B(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经懂得了,只是对“霁”在句中意思不够明确。如果你选C,说明是你已经掌握了解题方法,清楚“怆然”的意思,只是题目要求找出有误的你可能忽略了。如果你选D,可以看出“度”的意思你也清楚了,只是可能还是忽略了题目要求。因为B中“弥望”是“满眼”之意,所以正确答案是B。如果你一开始就选B,那么恭喜你。)
(2)A(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经懂得了,只是对“清角吹寒”在句中不是拟人不够明确。如果你选C,说明是你已经掌握了解题方法,只是这一句是表现人的“吃惊”你可能忽略了。如果你选D,可以看出你也清楚了“冷月”,只是可能还是对拟人不很明确。因为A中“废池乔木”有了人的情感,所以正确答案是A。如果你一开始就选A,那么恭喜你。)
2、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四、1、拟人。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增强了表达效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