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基准 二、定位基准选择 定位基准选择得合理与否,对工件的加工精度、加工生产率和加工成本有重要的影响。 定位基准又可进一步分为粗基准和精基准。 用毛坯上未经机械加工过的表面作定位基准或基面的叫做粗基准。 用经过机械加工过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或基面的叫做精基准。 (一)粗基准的选择 基准重合尽量选择被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或工序基准作为定位基准,避免基准不重合而产生的定位误差。 一次安装的原则一次安装又称为基准统一原则。 互为基准的原则 自为基准原则 基准统一原则 第三节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 一、加工方法的选择 选择时考虑的因素: 零件各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 零件的材料和性质、毛坯的质量及硬度 零件的生产类型、车间现有设备 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加工经济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 经济加工精度:在正常加工条件下(采用符合质量标准低设备、工艺装备和标准技术等级的工人,不延长加工时间)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外圆表面的加工方法 孔加工方法 平面加工方法 二、加工阶段的划分 1.粗加工阶段 2.半精加工阶段 3.精加工阶段 4.光整加工阶段 二、加工阶段的划分 划分加工阶段的目的 及时发现毛坯的缺陷 保证加工表面的质量 合理选择机床设备 粗加工时可以选择功率大,精度较低的机床;精加工时则选精度较高的机床,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机床的性能,又能使生产成本降低。 合理地插入必要的热处理工序 在加工工艺过程的不同阶段插入必要的热处理工序,能消除应力,得到所需零件的物理力学性能。例如粗加工后进行去应力时效处理、半精加工后进行淬火等。 三、工序集中与分散 1.工序集中 如果在每道工序中所安排的加工内容多,则一个零件的加工就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里完成,这样,工艺路线短,工序少,称为工序集中。 1、工序的集中 工序数目少,简化了生产组织工作,降低了生产成本。 减少了设备数量,从而减少了操作工人和生产面积。 减少了零件的安装次数,有利于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有利于采用高生产率的设备,如加工中心等。 机床和工艺装备简单,调整、维修方便。 生产适应性好,产品变换容易。 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切削用量。 (一)安排加工顺序的原则 1)先基面后其它 2)先主后次 3)先粗后精 4)先面后孔 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1)预备热处理:为了改善工件材料机械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的热处理(正火、退火、调质),应安排在粗加工以前或粗加工以后,半精加工之前进行; 2)时效处理:为了消除工件内应力的热处理,安排在粗加工以后,精加工以前进行; 3)最终热处理:为了提高工件表面硬度的淬硬处理,一般都安排在半精加工之后,磨削等精加工之前进行; 4)当工件需要渗碳淬火时,由于高温渗碳会使工件产生较大的变形,故常将渗碳工序放在次要表面加工之前进行,待次要表面加工完毕之后再进行淬火,以减少次要表面的位置误差; 5)氮化、氰化等热处理工序,可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安排在粗、精磨之间或精磨之后进行; 6)表面装饰性镀层、发兰、发黑处理,一般都安排在机械加工完毕之后进行。 五、机床及工艺装备的选择 应考虑在机床上装夹工件所用的夹具。 一般情况下优先选用通用夹具、组合夹具 只有在产品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构形复杂时,才选用专用夹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 切削工具的类型 规格和材料的选择 主要取决于工序所用的加工方法 被加工表面的尺寸 所要求的加工精度及表面粗糙度 工件的材料等。 为丁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应优先采用标准的切削工具。 量具的选择要依据零件的生产类型、所要求检验的尺寸及精度来选择。 如单件小批生产时,优先采用通用量具 在大批大量生产时,则主要采用界限量规和检验夹具,以提高生产率。 2、工序分散 如果在每道工序中所安排的加工内容少,把零件的加工内容分散在很多工序里完成,则工艺路线长,工序多,称为工序分散。 三、工序集中与分散 三、工序集中与分散 工序分散的特点 四、工序的安排 四、工序的安排 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四、工序的安排 关键工序前后 加工阶段的前后 转换车间的前后,特别是热处理工序的前后 零件全部加工完毕 辅助工序的安排 如:检验工序、动平衡 去磁、去毛刺 倒钝锐角边 四、工序的安排 机床精度应与工序的加工精度相适应。 机床的规格应与工件的轮廓尺寸相适应。 机床的功率和刚度应与工序的性质相适应。 机床的生产率应与零件的生产类型相适应。 (一)机床的选择 五、机床及工艺装备的选择 (二)夹具的选择 五、机床及工艺装备的选择 (三)切削工具的选择 * 第八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第二节 定位基准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