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 诺贝尔的一生.docx
PAGE2/NUMPAGES2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诺贝尔的一生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AlfredB.Nobel)是著名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机械师家庭。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总喜欢设计一些人们认为稀奇古怪的新机械。由于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全家的生活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就在小诺贝尔出世的前一年,一场火灾烧毁了他家的全部家当,生活无着,只好靠借债度日。父亲为了躲债,只好单身离家出走,先到芬兰,后到俄国谋生。幸好母亲贤惠勤劳,她是农民的女儿,心地善良,把家务全部担当下来。她先后生了八个孩子,第一个夭折了,只有三个活到二十一岁。阿尔弗里德是老四。他的两个哥哥就像《安徒生童话》里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也曾站在街头卖过火柴。在那场大火中,诺贝尔的母亲为了救出孩子几乎丧了命,精神和健康都受到影响。加上生活艰难,诺贝尔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纤弱多病,全靠母亲的精心照料,才活了下来,由于健康不佳,他的童年没有像别的孩童那样调皮、活泼和欢快,当别的孩童们在一起玩耍时,他只能充当一个旁观者。童年生活的这一遭遇使得他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到了8岁他才上学,只读了一年。这是他受过的唯一的学校教育。
图
图0–1诺贝尔像
后来由于父亲的一些发明在俄国受到欢迎,诺贝尔一家才时来运转。1842年诺贝尔9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那里,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家里请一个瑞典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后来再请俄国教师教他们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学识不亚于他的两个哥哥,他那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老师的赞扬,也赢得父兄的喜爱。教他们的大多是些出色的俄国和瑞典教师,其中包括俄国人化学教授尼古拉·津宁(1812—1880),瑞典语言及历史教员拉斯·桑特森(1789—1853)。这对于诺贝尔兄弟们的前途和广泛兴趣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后来由于诺贝尔的二哥要回瑞典,兄弟三人只好停止了学业。诺贝尔来到他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经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生活本身成为他的大学。
为了进一步开拓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视野,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父亲让他出国进行旅行学习。两年中,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当他返回俄国时,他已成长为一位精通德、英、法及俄语的学者,一位受过科学训练的化学家。回家后,他立即投入他父亲创办的“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工作。当时这工厂正为俄国生产急需的武器装备,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地雷、水雷及炸药的生产流程,研究过大炮和蒸汽机的设计,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一个没有学历的诺贝尔,通过刻苦自学,逐步成长为能够继承父业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两个哥哥致力于企业的复兴,诺贝尔则全力投入发明创造。他废寝忘食地从事研究设计,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三项发明:气体计量仪、液体计量仪、改良型的液体压力计。这三项发明都取得了专利,尽管这些发明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它给诺贝尔以信心,他决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发明创造中。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获得的专利共达355项,其中有关炸药的约127项。
多年跟随父亲研究炸药、鱼雷,使他的兴趣很快从机械方面转到应用化学。家庭化学教师津宁教授告诉过他:化学家发现了一种无色油状液体硝化甘油具有猛烈的爆炸性能,由于它受到震动就会发生爆炸,很难控制,无法应用。父亲曾经根据自己研制黑火药的经验,将10%的硝化甘油加到黑火药中,企图制出一种强化炸药,但是由于他的化学知识有限,无法解决炸药的安全点火的问题。诺贝尔深知这项研究意义不同寻常,就下大力气从事这一课题研究。他首先仔细研究了硝化甘油的性质和制法,还参考了别人的研究成果,明确地认识到要硝化甘油变为实用炸药,一是要寻找一种相宜的方法,点燃炸药;二是在不减弱其爆炸力的前提下,将硝化甘油变成一种尽可能安全的形式。与此同时,他的父兄也在进行这项研究,但是进展不大。于是,父亲把他召到瑞典,父子合作研究。诺贝尔经过50多次试验,终于在1862年完成第一项重要的发明。他先将硝化甘油装在玻璃管里,然后把玻璃管放进装满火药的锡管内,再装上导火线。装好后,邀他两个哥哥来到河边,将导火线点燃,投入水中,“轰”地一声,只见火花四溅,爆炸力果然比黑火药大得多。这就是后来广泛应用的雷管。初步的成功表明他弄清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办法,但是这次爆炸的主体仍是黑火药。
1864年9月3日,由于试验中硝化甘油发生了爆炸,实验室被炸成一片废墟,诺贝尔的五位助手,包括他的幼弟都被当场夺去了生命。诺贝尔则因为不在现场而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