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2.7有理数的减法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Page1
2.7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经验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娴熟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
经验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实力及表达实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情感看法价值观】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探讨、沟通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打算
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创
设
情
境
自
然
引
入
1、首先与学生互动谈论合肥本地今日的气温,了解合肥今日的最高气温柔最低气温。提问:合肥今日的温差是多少度?你是怎样计算的?
2、自然过渡到乌鲁木齐的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4–(–3)后引入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加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究.
探
索
规
律
归
纳
结
论
在学生提出可以用4–(–3)计算乌鲁木齐的温差后,老师激励学生充分探究计算4–(–3)的方法,得出结果为7.
在学生得出4–(–3)=7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4–(–3)=7与4+3=7这两个算式及其结果.
在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后,老师设问:
只有4–(–3)=4+3=7这一个例子,你能不能断定这个猜想成立?
引导学生通过列举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如:正数减去正数、正数减去零、正数减去负数、负数减去正数、负数减去零、负数减去负数、零减去正数、零减去零、零减去负数等.
最终请学生依据上面的数学活动阅历自主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老师板书这一法则)
学生得出结果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只要是合理的都应激励.
如实行逆运算的方法,或利用温度计干脆数读数的方法等.
对4–(–3)=7与4+3=7的视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究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帮助学生探究其中的内在关系.
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得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究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做数学”的过程,教学中要供应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沟通.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在合作沟通中彻底理解有理数相减时总成立的一般法则.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育.
学生的归纳可能不规范,老师可请学生相互沟通、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实力及口头表达实力。
例
题
讲
解
即
时
反
馈
1、师生共同完成P56例1,其中第(1)小题老师讲解,其余各题请学生完成.
在完成例1后,教学中采纳分组竞赛的方法刚好处理P37“随堂练习”.
2、师生共同完成P35例
老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并娴熟利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老师讲解第(1)小题时要点明算理,规范解答.
互动沟通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例是实际问题,它们的解答有利于培育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拓
展
应
用
师生一起分析P38的习题第5题.在弄清题意后,请学生填写方阵图.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找到“每个数都加上的同一个数”是什么,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在这个实际情境下的应用.
另一方面,本题也供应了一个三阶幻方的一般填法,拓展了学问面,并为“试一试”的思索供应参考.
课
堂
总
结
多媒体出示总结性问题: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学问?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沟通.
激励学生主动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互动.
布
置
作
业
1、课堂作业:
P37习题2.7第1、2、3、4题
2、课外思索:
利用课堂作业刚好反馈本课重、难点.
利用课外思索给部分学生供应进一步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