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梦回繁华学案新人教版五四制.doc
PAGE
PAGE1
21《梦回繁华》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文章条理分明的说明依次,体会高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体会画作背后的含义。
【重点】
学习文章条理分明的说明依次,体会高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难点】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体会画作背后的含义。
【学习打算】
1.对于《清明上河图》你了解多少?
2.给下列词语注音:
汴梁()题跋()绢本()翰林()田畴()
料峭()蜂拥()漕运()舳舻()沉檀()
摄取()遒劲()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3.说明词语:
内忧外患:
设色: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舳舻相接:
车水马龙:
遒劲:
4.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5.说一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2)“整个长卷如同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3)“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4)“船正在放倒桅杆打算过桥,船夫们呼喊叫喊,握篙盘索。”()
7.第1段内容好像与画作无关,说说这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纳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旺盛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浩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喧闹,但表现的并非旺盛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2.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翰林(hàn)田畴(chóu)
料峭(qiào)蜂拥(cù)漕运(cáo)舳舻(zhúlú)沉檀(tán)
摄取(shè)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川流不息(yì)
3.内忧外患:内有忧乱,外有祸害。多指国家内部的担心定和外来的侵略。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春寒料峭:虽已春季,但天气还比较寒冷。料峭,微寒。
长途跋涉:远距离翻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连接。舳,船尾。舻,船头。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许多,来往不绝。
遒劲:雄健有力。
4.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历史背景,引出说明对象;
其次部分:2-4段,介绍作者张择端生平,并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课题——梦回繁华。
第2段介绍画作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
第3段介绍了画作材质、尺幅等基本信息;
第4段介绍了画作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5.“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旺盛喧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文题指明白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旺盛喧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喧闹繁华的景象。
6.(1)列数字(2)打比方(3)引资料(4)摹状貌
7.这段主要写了北宋商业手工业发展、文化生活活跃、绘画的题材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等内容,为下文写《清明上河图》的绘画内容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