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本教育与数学解题原则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oc

发布:2017-07-10约3.87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本教育与数学解题原则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中数学的知识结构比较复杂,对知识点的要求比较高,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高中数学望而生畏。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及练习的重复训练,容易造成中等学生及差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因此,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要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然而,由于高中数学本身的复杂性及其特有的规律性,仅仅用生本教育来指导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用数学学习规律来指导课堂教学。因此,笔者提出了生本教育与数学解题原则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数学解题的三大原则是:熟悉化原则、简单化原则、和谐化原则。熟悉化原则是指把我们感到陌生的问题,变换成我们比较熟悉的问题,以便我们能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简单化原则是指把复杂的问题变换成一个或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以使复杂的问题“化整为零”而便于“各个击破,或通过简单问题的解决使我们获得解决复杂问题的启示或依据。和谐化原则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的表现形式,使之便于运用有关的概念、定理、公式来处理。如果把生本教育与数学解题的三大原则结合起来,把这二者的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 生本教育与数学解题原则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一:“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人人都有学习动力,都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帮助学生探索生活、学业的促进者;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生本教育理论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本教育把一切力量聚集于人的发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了主体认识的大转变,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课堂中人的解放。 理论依据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造者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是建立在系统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就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且由构成系统的各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察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教师不能凭直觉,而必须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因此,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按数学规律来进行教学。 二、 生本教育与数学解题原则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生本教育与数学解题原则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就是运用生本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创建一个师生和谐、民主的环境,再结合数学思维的解题特征,把课堂教学的任务转化为一个问题来处理,慢慢引导学生走进问题的核心部分,使课堂变得轻松、自然。 新知识大部分是由旧知识过渡来的,如何处理这个过渡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来处理,这个熟悉的问题,就是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对称是数学的一种美,某些定义、公式的出现,相当多的部分是对称的,例如圆锥曲线的方程、基本不等式等等,因些,如何使知识更好的记忆,如何使问题更好地应用到某个公式或定理,这是数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复杂问题总是由诸多简单问题转化而来的,如何分解复杂问题,使问题变得清晰,简单,这是简单化原则要解决的问题。把数学的解题原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觉得数学是简单的、数学是自然的。 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何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何让学生自己来描述问题?这是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引导要根据数学思维的方式来引导,教师要让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思维的过程。只有理解了数学思维的过程,才能使学生觉得数学思维的活动是自然的,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果让学生表现自己?如何使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变得对数学感兴趣?这是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个班级要发展,需要有数学领头人,也就是我们说的数学尖子生。往往很多问题是要由数学尖子生提出来的,因此,要给他(她)表现的机会,让他(她)在数学课堂上有成就感、自豪感,从而会对数学更感兴趣,去思考更一般更典型的问题。很多学生数学成绩比较差,往往不是脑子笨,而是自己不愿意去思考数学问题,也就是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在上课时也要注意这一类学生,通过一步步引导他的思考(相当于强迫他去思考),让他发现数学并非那么困难,从而慢慢对数学感兴趣。教师的情感、言行都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