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建设探究.pdf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建设探究
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实践育人方面正
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需要从思想、组织、动力和质量等四个方面
努力探索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标签: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等重大活动中,大学生志愿服务
都发挥了突出且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志愿服务正成为大学校园的新时尚,
深受大学生的欢迎,据调查超过70%的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已
成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作
用,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示范功能、辐射功能和教育功能,需要从思想、组织、
动力和质量等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一、积极引导,全面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保障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育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
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加强思想引导,要通过思政理论课、
党团课、辩论赛、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普及和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激
发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动力。高校可以邀请优秀志愿者来校交流或开
设讲座,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大学生。高校应把志愿精神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之中,不仅要进行理论学习和知识普及,而且要结合实践教学安排适当的
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其次,要加强校园舆论引导,要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广
播、报纸和橱窗等宣传媒介,特别要重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
大力宣传志愿服务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营造良好
氛围,引领校园风尚。再次,要加强活动项目引导,要积极开发一批有利于大学
生提升自我、施展才华的志愿服务项目,要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和主题团日、
党日活动中加大开展志愿服务的力度,培育和打造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志愿服
务品牌项目。高校党团组织也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
点开展相关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为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安排重大活动的翻译
服务机会,为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大学生安排服务经贸展会、洽谈会等的机会,为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安排社区、基层政府的志愿服务岗位。各
个高校党团组织可以邀请一些服务对象来学校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或阅读讨论他
们的感谢信,让大学生感受自己的付出所体现的价值,体会奉献社会、帮助他人
的幸福,体会志愿服务带来的成就感。
二、党团联动,合力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此高校
党团组织应积极创新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应密切合作、积极联动,切实加强对大
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
首先,要重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团组
织要把党员作为志愿服务的骨干来培养,并把党员的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党组
织。其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中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即把党支部或党小组、
团支部建立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中,并建立党团组织协同机制。再次,要重视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要在开展志愿服务中牢牢掌握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重要内容,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志愿者,成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实践者。最后,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党团
组织共同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和确定工作,使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
成为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考察条件,并且要把志愿服务作为
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环节。
此外,党委组织部门可以将党员教育经费与团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专项经
费统筹使用,不仅可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还可以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
支持力度,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三、强化激励,科学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力保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即需
要是人采取任何行动的动力之源。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
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大学生参
加志愿服务如果同样可以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那么就形成了一种激励力。对大
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多数支持对志愿者实行奖励制度,并且多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