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志愿服务中探究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研究选题
从志愿服务中探究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一、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梳理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责任与担当发展的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与担当素养,不仅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需要,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志愿服务本身就是社会责任担当的一种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才培育起着非常重要作用。通过对社会文明实践活动中蕴含的志愿服务精神进行系统研究梳理,有利于更好探究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的作用。
2.拓展大学生责任与担当实践教育的领域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是社会关注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是社会责任担当的一种体现,由志愿服务产生出的志愿服务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3.深入探讨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意味着各项事业有了新的要求、目标和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更需要明确责任担当。
(二)实践意义
1.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参与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增强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2.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是信念追求,是价值认同,志愿服务的过程是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志愿服务的核心,也是推动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
3.呼应大学生使命与担当主题
志愿活动秉持着主动性与自愿性的原则,让志愿活动中的大学生提升了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志愿者行动以其“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为宗旨,为社会做了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
二、关于该选题的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
王艺的《国家战略下的国际志愿服务与青年参与》(《北京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陈竹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手段和形式创新研究》(《北方文学》2016年第9期);袁怡琨的《加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优化建设的对策分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年);时海翔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问题以及对策研究》(硕士)福建农林大学.2019等作品涉及了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的方式、志愿服务的作用、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等内容。
(二)关于大学生责任和担当的研究
陈晓泽的《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华侨大学,硕士论文,发表时间2019-06-03);姜凡的《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的影响研究》(硕士)浙江师范大学.2017;胡亚晖,富晓乾,刘畅的《浅析非物质报酬下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分析》(《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年第一期);唐科的《基于志愿行为的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八期)等作品都明确的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责任与担当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三)关于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赵炎的《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19;赵慧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养成研究——以洛阳某大学为例》(《改革与开放》2018年第20期);宋晓炜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19;彭丹的《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李梦瑶的《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研究》(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9;闫晓荣,赵亮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及提升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第22期)等作品,谈及有关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三、研究成果
(一)志愿服务的概念与特征
1.志愿服务的概念
志愿服务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义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在正式的非私人场合中,在一段时期内自愿、无偿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术”。《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第二条规定: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解答》中释义“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