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doc

发布:2016-02-26约3.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注重兴趣培养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现实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寻问题的根源。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种类时,当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有关的概念以后,别具匠心地出示了一些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判断属于哪种三角形。第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回答说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回答说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回答说是锐角三角形,此时我默不作声,掀开一看,原来仍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不能肯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在学生积极探究这个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我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这时,我就抓住时机,引出所教的课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效率非常高,而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二、加强习题解答,培养独立思维能力   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解题练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中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在做题过程中,教师还应尽量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优化,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如教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第78页第三题,写出下面题中最简单的整数比:五年级一班有少先队36人,五年级二班有少先队人数的比是一班的5/6,一班与二班少先队员人数的比是(?摇 ?摇):(?摇 ?摇)。这种道题在解答时,有部分学生先求出二班的人数,然后求一班与二班人数的比。学生的这种解法虽然把题都答对了,但在对于分率5/6是不够深刻,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更没有发现规律。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引导点拨学生:如只知道五年级二班人数是一班的5/6,能求出一班人数与二班少先队员人数的比吗?通过讨论,学生中发现的比就是分率“5/6”的另一种写法是“6/5”,我又问:一班少先队员人数比二班少先队员人数多1/5,一班少先队员人数与二班少先队员的比是多少呢?经这一问,规律性的东西就被学生发现了。学生既能迅速准确地说出答案,又能说出“分率可转化成比、比也可以转化成分率”的道理。这道习题,通过两次不同角度的适时点拨,提高了学生对分率理解的深刻性。如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学生在解答习题可能要碰到的困难没有充分地估计,就不能在数学中做到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适时点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打破常规,创新思维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过去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注意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允许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多种解法,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只有这样“授之以渔”,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辩证的水平,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大有发展。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多为以下三种: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   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思维:“假如把150米当做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经老师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