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病症讲解幻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PBC特有表现
① 乏力
② 瘙痒(相对特异症状,晚上更剧烈)
③ 门脉高压
④ 代谢性骨病
⑤ 黄色瘤
⑥ 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
⑦ 尿路感染
⑧ 恶性肿瘤
⑨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伴随疾病
① 甲状腺功能障碍
② 干燥综合征
③ CREST综合征
④ 雷诺氏综合征
⑤ 类风湿关节炎
⑥ 脂肪泻
⑦ 炎症性肠病
辅助检查
(1)生化检查:ALP、γ-GT明显升高最常见;ALT、AST可轻度上升,通常为正常值上限的2-4倍。
(2)自身抗体:血清AMA阳性是诊断PBC的重要免疫指标,通常呈现高滴度(≥1:40),尤其是M2亚型的特异性可高达95%。抗核抗体(ANA)也是诊断PBC的重要标记之一。
辅助检查
(3)免疫球蛋白:PBC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升高以IgM为主,IgA通常正常;
(4)影像学检查:有胆汁淤积但B超提示胆管系统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胆管成像。
病理学
主要的病理学特征:
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
病理学
组织学分期:
Ⅰ期(胆管炎期):门管区炎伴有胆小管肉芽肿性破坏;
Ⅱ期(胆管增生期):门脉周围炎伴胆管增生;
Ⅲ 期(纤维化期):可见纤维间隔和桥接坏死形成;
Ⅳ期(肝硬化期): 肝硬化期。
PBC的诊断标准
PBC诊断需至少符合以下3条标准中2条以上:
1. 存在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表现,主要为ALP水平升高;
2. 特异性自身抗体:⑴ AMA滴度1:40,阳性率超过90%;AMA对于诊断PBC的特异性超过95%,尤其是M2型AMA;(2)特异性ANA抗体:抗Sp100或gp210抗体;
3. 组织学改变:典型改变为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以及小叶间胆管破坏。
鉴别诊断
酒精性肝病
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胆汁淤积综合征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药物导致的胆汁淤积综合征
PBC的治疗
熊去氧胆酸(UDCA)
糖皮质激素
其他免疫抑制剂
其他药物
肝移植
对症处理
UDCA
PBC进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胆管破坏导致的疏水胆酸在肝细胞内潴留
疗效主要取决于胆汁中的UDCA的浓度。
UDCA主要作用机制
①拮抗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性作用,保护胆管细胞和肝细胞;
②促进内源性胆汁酸的排泌并抑制其吸收,从而降低内源性胆汁酸的浓度;
③抑制肝细胞和胆管凋亡,抗氧化作用;
④免疫调节作用
UDCA优势
UDCA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延缓门静脉高压的发生,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可能对瘙痒有效,但对乏力和骨质疏松似乎无效。
UDCA用法及应答情况
对肝功能异常的PBC患者应用UDCA长期治疗,剂量为13-15mg/(kg·d)分次或1次顿服。如果同时应用考来烯胺散(消胆胺),二者应间隔4h以上。
疾病早期或治疗1年后取得生化学应答患者预后较佳(Paris/Barcelona);标准方案治疗超过10~20年可提高长期生存率。
UDCA
广泛应用于PBC、ICP与PFIC等多种胆汁淤积性肝病。
禁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胆道梗阻患者;胆结石钙化患者等。
糖皮质激素
有实验研究UDCA[10mg/(kg·d)]+泼尼松龙10mg/d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单用UDCA相比,联合治疗9个月对Ⅰ-Ⅲ期PBC肝脏组织学改善有一定疗效;
但是可诱发或加重骨质疏松,对于肝硬化患者可使血浆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发生门静脉血栓等严重的不良并发症。
其它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D-青霉胺、霉酚酸酯、环孢素、甲氨蝶呤等都被证实对PBC疗效甚微或无效,长期应用有许多不良反应,不推荐作为标注药物。
肝移植
肝移植可显著改善晚期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的生存期
移植指征:
难治的瘙痒、乏力症状;
终末期肝病,即疾病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或骨质疏松、顽固性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复发难治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肝肺综合征、肝肾综合征或发生小肝癌(直径5cm,数目3个);
生化指标:血清胆红素150umol/L或血清白蛋白25g/L。
对症处理
瘙痒:(清除体内潴留的胆汁酸、拮抗阿片受体活性)
消胆胺
利福平
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纳曲酮
其他:苯巴比妥、舍曲林
对症处理
骨质疏松:
每日需从食物或额外补充1000-1200mg元素钙,并且每日至少400-800IU维生素D;
吸收不良者需更大剂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
对症处理
高脂血症
一般不需降脂药,UDCA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消胆胺在治疗初期也降胆固醇;
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应用他汀类或苯扎贝特治疗,用药过程中密切检测,警惕药物性肝损害可能。
对症处理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