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证考试-《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doc

发布:2016-11-22约4.22万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道德与职业道德 1.1 .1道德的含义 P1 道德一词,在古代分开使用,“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如《诗经》中所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或学说。“德”即得,朱熹所说:“德者,得也。” P1 “道德”二字合用,始于荀子《劝学》篇。 P1 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和道德教育活动等。 P1 在西方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为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 P2 道德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 (1)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2)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3)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 (4)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1.2道德的本质 P2 关于道德本质的中外说法: ⑴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神的启示; ⑵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人心所固有的善良或邪恶的意志。 ⑶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 ⑷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⑸旧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由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的。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说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P2 马克思伦理学认为(道德本质): ⑴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作用 ⑵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⑶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P3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⑴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起决定性的作用; ⑵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内容; ⑶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这道德的变化 P3 不同道德体系的对立与斗争,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P3 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必定是该社会经济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那个阶级的道德。 P4马克思主义在强调道德具有阶级性的同时,并不否认道德具有超越阶级的共同性 P4 与政治、法律等规范体系相比,道德规范的特殊性: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P5 科学以真假掌握现实世界,艺术以美丑掌握现实世界,道德则通过价值方式掌握现实世界。 P5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也是道德成为实践精神的主要依据 P5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 ⑴道德把握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⑵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 ⑶道德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1.1.3道德的特点与社会作用 P6 道德的特点:1)特殊的规范性;2)独特的多层次性;3)广泛的社会性;4)更大的稳定性。 P7道德的社会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是伦理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对立的观点:“道德决定论”“道德无用论” P7“道德决定论”也叫“道德万能论”,过分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德可以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 P7“道德无用论”或“非道德主义”完全否认道德的社会作用,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尼采 P7 道德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道德有助于巩固其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 2)道德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3)道德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P8剥削阶级在上升时期,其其道德在反对旧制度的斗争中起着进步作用, 1.1.4道德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P8道德的起源观点:神启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客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西汉的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在西方,中世纪宗教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本性论——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萌芽。 P9感性欲望论——旧唯物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欲望。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 P9人类最初的道德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⑴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⑶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 P10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道德类型。 P10原始社会道德的特点(基本原则):⑴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⑵在道德内容上具有简朴性,在调节范围上存在狭隘性。 P11奴隶社会道德的特征(基本原则): ⑴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关系,是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⑵在道德内容上日益复杂,奴隶社会的道德比原始社会有很大的进步:成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独立成分;①道德从一般的社会风俗中独立出来 ②道德与法律明显区分开来。③ 道德从混沌的社会意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具有确切道德意义的概念和观点。 ⑶道德调节的范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