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替莫唑胺-药品临床应用解读.pptx
注射用替莫唑胺
目录01药品基本信息02安全性03有效性04创新性05公平性
药品基本信息01通用名:注射用替莫唑胺注册规格:100mg中国大陆首次上市时间:2018年12月24日目前大陆地区通用名药品的上市情况:2家全球首个上市国家/地区及上市时间:美国,2009年2月27日是否为OTC药品:否参照药品建议:替莫唑胺胶囊
药品基本信息01适应症(1)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开始先与放疗联合治疗,随后作为维持治疗。(2)常规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疾病基本情况我国胶质瘤的年发病率为6.5/10万。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替莫唑胺是指南推荐的一线化疗药物,采用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及辅助化疗方案(STUPP方案)(Ⅰ级证据)是国内外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用法用量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同步放化疗期每日剂量为75mg/m2,共42天。维持治疗每日剂量为150mg/m2,共5天,停药23天,28天为一个周期,持续6个周期。复发或进展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每日剂量150mg/m2/日,共5天,然后停药23天,28天为一个周期,持续6个周期。
安全性02不良反应情况:接受替莫唑胺治疗的患者中有49%报道出现一种或多种严重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疲劳(13%)、抽搐(6%)、头痛(5%)和血小板减少(5%)。安全性方面优势和不足: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常见的是中-重度疲乏,与单独放疗组差异不大(TMZ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独放疗组发生率分别为33%和26%)。血液学不良反应:TMZ同步放化疗的3或4级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率仅7%,整体耐受性良好。
有效性03与对照药品疗效方面优势和不足:上市前研究:受试制剂(注射用替莫唑胺)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F值为99.62±5.41%。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AUC0-t、AUC0-∞及Cmax的比值分别为:99.48%,99.47%和98.84%。对应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97.54%-101.44%(AUC0-t),97.54%-101.44%(AUC0-∞),91.78%-106.45%(Cmax)。两制剂满足生物等效性判定标准。上市后与单纯放疗相比,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对比单纯放疗治疗老年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分别为9.3个月和7.6个月HR=0.67,95%CI:0.56-0.80(P0.001)。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5.3个月和3.9个月(P0.001)。
有效性03临床指南/诊疗规范推荐:《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替莫唑胺是胶质瘤化疗的一线药物,对于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强烈推荐术后替莫唑胺同步放疗联合替莫唑胺辅助化疗至少6个周期(I级证据)。2022年NCCN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指南: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是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突变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首选方案,对复发的患者替莫唑胺仍为首选方案。
创新性04创新点:专利方法1(CN201110201186.3)所得制剂含量高、杂质少,有助于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专利方法2(CN201010212017.5)所得制剂复溶性好,质量更稳定。注射剂改变给药途径,降低口服制剂因剂量大产生的毒副反应,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减轻患者痛苦。脑胶质瘤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比例较高,应用口服制剂存在困难。此外,胶质瘤低龄患儿口服替莫唑胺胶囊也存在困难。化疗期间,尽管使用了止吐药,但仍存在部分患者在服药后不久发生呕吐的情况,降低了替莫唑胺口服胶囊的有效摄入剂量。注射用替莫唑胺减少了恶心呕吐可能造成的药物浓度不足的问题。优势:对于术后存在吞咽困难或意识不清,胃肠道功能障碍、吸收不佳或对口服胶囊反应较大的患者,以及低龄患者更适合使用替莫唑胺注射剂,临床优势明显。
公平性05年发病患者总数:中国脑胶质瘤患者约9万例,其中高级别恶性脑胶质瘤占70%左右(6.3万)、低级别脑胶质瘤30%左右(2.7万)。弥补药品目录短板:替莫唑胺目前仅口服剂型在国家医保目录,注射剂空白。将注射用替莫唑胺纳入国家医保可与口服剂型互补,弥补口服受限患者不能应用的短板,更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临床管理难度:注射用替莫唑胺的适应症人群明确,给药简单,不会增加临床管理难度。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