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名师优质课件(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例2] 有人模仿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了下列实验(如图示),试图证明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结果:几乎所有的32P位于沉淀物中的大肠杆菌细胞内。 结论:以上实验说明了“T2噬菌体中,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步骤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并预测结果 (1)步骤: ①标记:将大肠杆菌放入含35S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侵染:用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搅拌:把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液放到搅拌器中搅拌,使吸附在大肠杆菌细胞壁上的________脱落下来。 ④离心:以10 000转/分的速度转动,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噬菌体外壳则存在于________,从而使噬菌体外壳和细菌相互分离开来。 ⑤检测和记录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噬菌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的外壳组成,本实验中证明了DNA的作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的去向,故应再做一实验证明蛋白质的作用,具体操作如下: ①标记:将大肠杆菌放入含35S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使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②侵染:用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10分钟。③搅拌:把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液放到搅拌器中搅拌,使吸附在大肠杆菌细胞壁上的噬菌体外壳脱落下来。④离心:以10 000转/分的速度转动,由 于噬菌体外壳比细菌轻,离心时可以使大肠杆菌沉淀下来,而噬菌体外壳则存在于上清液中,从而使噬菌体和细菌相互分离开来。⑤检测和记录结果:分别测定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示踪元素。 结果预测:几乎所有的35S位于上清液的噬菌体外壳内。 [答案] (1)①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使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 ②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10 min ③噬菌体外壳 ④噬菌体外壳比细菌轻,离心时可以使大肠杆菌沉淀下来 上清液中 ⑤分别测定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示踪元素 (2)几乎所有的35S位于上清液中的噬菌体外壳内 2.加热杀死的S球菌使R球菌转化的原因 加热杀死S型球菌的过程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会被破坏,从而丧失生物活性,而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主要承担者,因此,加热引起蛋白质变性是导致S型球菌死亡的原因。同时,加热过程中S型球菌的DNA也会变性,但是,加热结束后随温度逐渐恢复,DNA的活性也会逐渐恢复,当与R型球菌混合培养时,S型球菌的DNA进入R型球菌体内, 这叫DNA的转导。其结果是在S型球菌DNA的控制下,利用R型球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S型球菌的DNA和蛋白质,从而形成了具有毒性的S型球菌。 第四章 第 一节 自主预习 ·抓基础 合作学习·探新知 名师点拨 ·释疑难 创新演练 ·大冲关 设计1 设计2 NO.1 NO.2 演练1 演练2 一、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 型和 型肺炎球菌、小鼠。 (2)实验原理: 型球菌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 R S S S (4)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球菌转化为S型球菌的“ ”。 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球菌。 (2)设计思路:设法将 和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DNA (3)过程: DNA (4)结论: 才是使R型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蛋白质 胞内寄生 蛋白质外壳含35S 含有放射性32P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RNA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