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现状及成因分析来自重庆市农民工样本的调查(6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9年第 1期
(总第 173期 )
人口学刊
POP ULATION JOURNAL
N o11, 2009
(Tot1N o. 173 )
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 ) 来自重庆市农民工样本的调查
刘渝琳, 刘
明
(重庆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 重庆 400044)
=摘
要 农民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 非工非农 0群 体, 对 这一领域的 研究还十 分欠缺。 在重庆市 农民工
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 其生活质量的现状及特征, 揭示农 民工生活质 量不高的外 在原因与 内在矛盾, 建立与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 度与改革户籍制度对提升农民工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民工; 生活质量;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C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129X( 2009) 01- 0031- 06
=收稿日期 2008- 06- 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研究 ( 07BRK009)
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基于 UML建模方法的重庆市 农民工生活 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研
究 ( CSTC. 2007CE9077)
=作者简介 刘渝琳 ( 1966- ), 女, 重庆人, 重 庆大学 贸易与 行政学院 人口资 源环境 研究所 教授, 博士生
导师。
刘
一、问题的提出
明,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人口资源环境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提出了 ISEW 指数 ( Index of Susta in able Econom ic
W e lfare),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 # J# 埃斯特提出
农民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非工非农 0群体,
了 ISP指数 ( Index of Socia l P rogress),
[ 3]
他们试
对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
要理论问题。自 1958 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
斯 ( J. K. Ca lb rith, 1958) 首次提出 /生 活质量 0的
概念以来, 吸引了多学科学者参与研究。有较大
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 (A. H. Maslow, 1963)
从满足人们需求的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界定生活质
量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对人口生活质量
评价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 戴维 # 莫里斯提出的
图通过物质、健康、精神、制度等多方面将主观感
受与客观满足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高
低的标准。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看, 南京大学的
马淑鸾教授 ( 1986)可能是国内最早采用 PQLI指
数来测度生活质量的人口学家。近年来国内对人
口 生 活质 量 研究 具有 代 表性 的 成果 有 朱国 宏
( 1994 ) 的 5人 口 质 量 的经 济 学 分 析 6、冯 立 天
( 1997)的 5生活质量再 研究 6、武 汉大学周 长城
人口质量指数 PQLI ( The Physica l Qua lity of L ife
( 2004)的课题成果
[4]
5中国生活质量: 现状与评
Index);
[ 1]
美国社会卫生组织提出的 ASHA 指数
价 6, 他们分别从人口学与社会学的角度 对人口
(American Social H ea lth Association, 1988 ); 联合
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 HD I(H uman
生活质量在物质、精神、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
建设性的观点。虽然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研究起步
Developmen t Index, 1990 ),
[2]
这三大指 数主 要是
较晚, 其研究成果还十分匮乏, 但国家统计局的调
通过教育、人均 GDP、平均 寿命等指标来 测定发
展中国家人口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数。以后的经济
学家赫尔曼 # E# 戴利 (H erm an# E# D aly, 1998)
查报告 ( 2006) 5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 6
从客观角度建立的 /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 0有很
[5]
)
31 )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借助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来反映农民工
生活质量的现实数量特征, 并对这些数量关系加
以分析、判断, 这不但可以揭示农民工生活现状的
变化, 距离为 0. 0000, 小于判定条件标准 0. 02, 聚
类结束。
表 2 类中心变化情况
真实水平, 而且对其影响的外在原因与内在矛盾
的分析有助于判断其生活质量的层次与矛盾, 并
Iterat ion
1
C hange in C lus ter C enters
2 3 4
5
为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