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的技能的现状及的影响因素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的技能的现状及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座谈交流,对480名浙西南农民工子女进行了调查,探讨了浙西南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培养的状况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是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薄弱,主要表现在“自理、自学、自护、自律、自强”五种技能偏低;二是不同民族、生源地、年级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技能培养中有着显著差异,不同性别、专业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技能培养中没有显著差异;三是在影响生活技能培养的因素中,学校环境、教师、家长、社会及技能教育背景对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技能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生活技能;培养
生活技能主要是指使学生将其知识和态度及价值观转化为行动。简而言之,就是个体能够采取正确的、恰当的行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山区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城市生活技能培养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笔者拟就这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作一调查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然而,笔者在暑假期间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通过与农民工子女的交流和访谈发现,浙西南山区农民工子女生活技能薄弱,生活质量较差。一些家长由于长时间在外打工,生活和工作性能的不稳定,使子女学习的环境、条件都较差,严重缺乏良好的家教氛围,并且直接影响了浙西南山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影响新一代农民工未来的发展,直接关乎新农村的未来。因此笔者对浙西南山区农民工子女生活技能现状进行了一次较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了解浙西南山区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提高浙西南山区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培养方法和措施,为全面提高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培养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浙西南山区农民工子女随其父母进入丽水市区中小学校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0份,回收率为为96%。调查时间为2010年9月。
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参照调查问卷,如《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状况调查与学业辅导――以丽水为例》、《“三农”政策普及状况调查与“三农”政策宣传》、《爱心暑我型――“暖春行动”活动中心走进浙西南农村》等,结合浙西南山区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和本人暑期社会工作经验作了部分修改,自编了包含21个条目的农民工子女技能培养情况的调查问卷。根据统计结果对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统一整理,得到符合统计信度的要求。
(2)研究方法。问卷采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使用因素分折浙西南山区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培养现状及影响。对浙西南山区农民工子女技能培养的背景、特点和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归纳。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集中在丽水市莲都区,以问卷形式对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作横向对比,了解农民工子女生活技能培养情况;深入农村,走访典型农民家庭并进行访谈,对个别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交流调查结果,寻找山区农民工子女接受技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探求提高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培养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路径。
三、调查结果
1.浙西南山区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技能的培养现状
(1)自理技能。农民工子女生活自理技能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强的,但是积极主动获取城市生活技能的意识还显得较薄弱;对于城市生活技能培养大多数人学习意识不强,对新的学习方式持消极态度,城市生活适应性差。
(2)自学技能。农民工子女自学技能相当欠缺。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女80%以上不会使用电脑,对常用的办公软件更是完全不熟悉。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仍然较为传统落后,对新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力弱,对信息技术没有有效地掌握,限制了生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3)自护技能。农民工子女自护技能薄弱,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对简单、常见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意识不强,欠缺正确的消费观念及生活意识,不善于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4)自律技能。农民工子女自律技能和道德水平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城市交通规则,做到不危害他人的利益。懂得做人、自尊自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美化自己的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但是要达到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技能不强,自主学习自律技能意识薄弱。
(5)自强技能。农民工子女自强技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不善于与人相处的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