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本文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阐述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 浅析了存在的隐患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呼吁政策关注“三农”问题应首先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受教育机会; 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转向发达地区,“民工潮”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农民工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大批学龄儿童的跟随入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并且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了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而且还是影响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如何实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义实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以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为重要基础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而且教育公平对社会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向人民应尽的义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的价值尺度。只有当一个人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时,那么他才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现代化的城市。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所说的:“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大的多。”
2.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保障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任何的社会都存在着差异,但是只有更多的人受到公平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地位处于底层的农民工子女才能有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可能,从而流动到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更高的阶层。这样社会各阶层才能合理的流动,整个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如果对农民工子女不能一视同仁,使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那他们势必会在社会公平观上产生不满甚至是某种仇视的心理,增加社会冲突的可能性,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
3.教育公平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真正的和谐。教育具有选拔和分配社会成员的功能。因此教育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谁拥有了教育,谁就拥有了发展,谁就拥有了未来。民工子女是农民工的寄托和希望,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平等的教育改变以前经济上的不平等。而农民工子女也希望他们能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缩小与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由此可见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只有改革教育体制,才能实现教育公平;只有教育公平,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
1 、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
第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
第二, 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
第三, 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 学校学习。
第四, 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第五, 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抽样调查显示有65 %的适龄儿童在家乡接受教育, 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 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
第六, 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2 、就学过程不平等
第一, 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限制, 必须比城市孩子多缴纳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 尽管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要低很多。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类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经常是“插班”或者是被“单独编班”。由于户口不在当地, 经济条件薄弱, 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学生排斥; 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 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 由于没有学籍, 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 甚至无机会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 以及“三好学生”的评选和一些体育竞赛; 部分教师素质不高, 往往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 甚至剥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 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 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 办学条件被降到最低, 因此存在很多问题, 如教学设备奇缺、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弱以及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等。所以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学可上, 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 而且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还有比较严重的城市本位观念, 不但不落实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学校进行财政补贴, 改善教学环境, 反而以地区、部门利益为重, 动辄以办学规模太小、条件太差等不合规范为理由将学校关闭, 不给予其合法的办学地位, 全然不顾流离失所的学生。
三、和谐氛围中潜伏着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