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高考语文阅读题突破15 古诗文阅读(六)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解析版).docx

发布:2025-03-14约1.09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15古诗文阅读(六)

考点06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谢寺①双桧②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②桧:一种常绿乔木。③龙象界:佛界。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分析诗人感情时要考虑到诗歌的题材特点。“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是写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写现在的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这两联表达了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是写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答题时,不能只答情感,而丢了分析。答出具体抒发了什么情感后,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向往。谢寺前的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同时,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安石父王益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此诗是作者寒食节为父亲扫墓时所写。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结合“杨柳”“客”分析可知,抒发思乡之情;“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结合注释“此诗是作者寒食节为父亲扫墓时所写”分析可知,抒发哀悼之痛。“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答案】①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②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④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到“轩冕之乐”,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