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正定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一人物传记有如下目录(部分)。据此判断该人物
A.实现了科学技术领域的大变革 B.提出了研究意识形态的新方法
C.发展了物种进化的重要理论 D.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科学伟人
2.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当时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北朝社会较南朝更为安定
B.南朝官员更有安全感
C.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
D.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
3.“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这表明五四运动
A.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弘扬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C.彻底地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
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60年代,外交重点转移到亚非拉国家,形成了反苏反美的“两条线”外交战略;60年代末,又确立了“联美反苏”的“反霸一条线”政策。这反映出新中国外交
A.受到国际形势影响 B.奉行不结盟政策
C.自主性逐渐减弱 D.致力于全方位外交
5.下列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的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极力驳斥“有公而无私”,指出“人道就是对人私利与欲望的满足,道德就存在于人们的物质利益之中”。这一主张
A.彻底否定了宋明理学 B.旨在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C.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 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
7.以下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会试、殿试部分题目展示。
据此可知,清末科举制度
A.因循守旧脱离时代的需要 B.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
C.缺乏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 D.奉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8.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专制自由的观点截然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9.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一般包括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在实际运行中,内阁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明代政治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大或小,或强或弱。这主要是由于
A.内阁是传统相权的翻版 B.阁臣与皇帝关系的亲疏
C.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 D.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
10.延续至20世纪的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调整。这反应了种姓制度:
A.成功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B.缺乏反映社会状况的能力
C.适应了社会状况维持社会秩序 D.完全缺乏自我变革的能力
11.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自己在得到签约求和的信息后,鼓动十八省的举人联合上折拒和议,但都察院拒收。后人查阅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知
A.回忆录具有主观性没有史料价值 B.档案资料能客观反映历史事实
C.“公车上书”一事的真伪需要辨析 D.清政府官僚机构故意压制民意
12.据统计,1953年地质工作的工作量,比1952年分别增加10倍至23倍,钻探增加10倍,坑探增加20倍,槽探增加23倍,普查面积增加10倍,以后几年又逐年增多。这一举措
A.促成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B.反映地质工作是中国工业化建设核心
C.旨在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 D.表明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存在急躁冒进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子”字中的历史
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春秋初期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称“子”;到春秋中期以后,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