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妇科教研室 概 述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简称功血)是指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丘脑下—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除外妊娠、血液病,且经检查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 其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多或淋漓不尽,经期延长。 功血可分为无排卵型功血和排卵型功血,其中以前者最为多见。 一、无排卵型功血 无排卵型功血是功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 青春期患者常因排卵机制未完善,出现排卵障碍,而更年期妇女则因卵巢功能衰退而无排卵。 ·无排卵型功血·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 常见病因有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等。 ·无排卵型功血· 中医病因病机 血热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 虚热: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以致阴伤。 实热:素体阳盛,肝火易动;或素性抑郁,郁久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服辛辣助阳之品,酿成实火。 肾虚 先天不足,肾气稚弱,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或因更年期肾气渐虚,因故重虚。或因不当之手术,损伤胞宫冲任以致肾虚。 中医病因病机 脾虚 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 血瘀 七情所伤,冲任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又感于寒、热,以致成瘀。 综上所述,崩漏虽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不同病变,但由于损血耗气,日久均可转化为气血俱虚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 ·无排卵型功血·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无排卵型功血· 西医病理 无排卵性功血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妇女,但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 青春期,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功能未臻成熟,它们与卵巢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周期性调节,尤其对雌激素的正反馈作用存在缺陷,此时期垂体分泌FSH呈持续低水平,LH无高峰形成。因此,虽有成批的卵泡生长,却无排卵,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即发生退行性变,形成闭锁卵泡。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几已耗尽,尤其剩余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雌激素分泌量锐减,对垂体的负反馈变弱,于是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但不能形成排卵前高峰,终至发生无排卵性功血。 ·无排卵型功血· 病理——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 根据血内雌激素浓度的高低和作用时间的长短,以及子宫内膜对雌激素反应的敏感性。子官内膜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生性变化,少数呈萎缩性改变。 子宫内膜增长过长 简单型增生过长 即腺囊型增生过长。 复杂型增生过长 即腺瘤型增生过长。 不典型增生过长 即癌前期病变,10%~15%可转化为子宫内膜癌。。此类改变已不属于功血的范畴。 增生期子宫内膜 萎缩型子宫内膜 简单型增生过长: 子宫内膜局部或全部增厚,或呈息肉样增生。镜下特点是腺体数目增多,腺腔囊性扩大,大小不一,犹如瑞士干酪样外观,故又称瑞士干酪样增生过长。 复杂型增生过长 腺体增生拥挤且结构复杂。子宫内膜腺体高度增生,呈出芽状生长,形成子腺体或突向腺腔,腺体数目明显增多,出现背靠背,致使间质明显减少。腺上皮呈复层或假复层排列,细胞核大、深染,有核分裂,但无不典型性改变。 腺体数目增多,腺上皮出现异型性改变,形状及上皮细胞排列均不规则,染色深浅不一,表现为腺上皮细胞增生,层次增多,排列紊乱,细胞核大深染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增多。有时与早期癌极不易别。 ·无排卵型功血·临床表现 一、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 特点: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或多或少,甚则大量出血者可致贫血,甚或休克。二、体征:出血期无下腹疼痛或其他不适,出血多或时间长者常伴贫血。 三、妇检:妇科检查子宫大小在正常范围,出血时子宫较软。 ·无排卵型功血·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