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 储蓄理论.ppt

发布:2017-09-25约字共7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李连辉 货币银行学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李连辉 主讲 第十一章 储蓄理论 第一节 绝对收入假说 第二节 相对收入假说 第三节 恒久收入假说 第四节 生命周期假说 第十一章 储蓄理论 西方的储蓄理论主要是研究家庭或个人的储蓄行为,也就是要研究家庭或个人的储蓄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已如何决定的。 第一节 绝对收入假说 一、绝对收入假说的三个命题 二、绝对收入假说的结论 三、绝对收入假说的验证 一、绝对收入假说的三个命题 1、当期消费是当期收入的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即:C=f(Y),消费由收入决定,?C/?Y0 。 2、边际消费倾向的取值为:0?C/?Y1,当收入增加时,消费增加的幅度要小于收入的增加。 3、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C/?YC/Y 二、绝对收入假说的结论 根据以上的假定,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储蓄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三、绝对收入假说的验证 凯恩斯的理论是根据人类心理的规律推衍出来的,从其验证来看: 时间序列(纵向)数据显示长期的消费倾向基本不变,意味着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基本等于平均消费倾向,从而平均储蓄倾向基本不变; 从横截面(横向)数据来看,意味着短期内收入上升(下降),平均消费倾向趋于下降(上升),相应的,平均储蓄倾向上升(下降)。 第二节 相对收入假说 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首先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以试图解释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所得的结果。 相对收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周围其他人的收入相比较的本人收入;二是与本人过去相比较的本人当期收入。 第二节 相对收入假说 一、相对收入的横截面形式 杜森贝里认为,人们的平均消费倾向不仅取决于其绝对收入水平,也依赖于它与周围其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水平,这被称为消费的“示范效应”。 1、由于消费“示范效应”的存在,在短期内: 当其收入相对下降时,其消费下降的幅度将小于其收入下降的幅度,故其平均消费倾向将上升,平均储蓄倾向将下降; 而当其收入相对增加时,其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其收入的增加幅度,故其平均消费倾向将下降,平均储蓄倾向将上升。 一、相对收入的横截面形式 2、从长期来看,家庭收入和群体收入基本是成正比例地变化的,即家庭的相对收入不变,故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也保持不变,尽管此时家庭的绝对消费额和储蓄额均会上升。 二、相对收入的时间序列形式 1、杜森贝里指出,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支出既取决于其当期收入又取决于其过去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受过去“高峰时期”收入的影响, 这是消费习惯起作用的结果, 它被称为消费的“不可逆性”; 当其收入减少时,他会减少储蓄甚至借款以维持过去的消费习惯;而当其收入增加时,他也不会将其消费支出一下子提高到他现有的高水平支付能力。 这种消费支出的变化滞后于收入变化的现象, 又被称作消费的“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 二、相对收入的时间序列形式 2、在短期内,当人们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平均消费倾向将上升,平均储蓄倾向将下降;同样,短期内人们的收入增加时,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将下降,平均储蓄倾向将上升; 但是,从长期来看,正是由于消费的“制轮效应” ,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进而平均储蓄倾向保持大致不变。 综上可得:在短期内,人们的储蓄倾向随收入而同向波动;在长期内,人们的储蓄倾向大致不变。 第三节 恒久收入假说 恒久(持久)收入假说是弗里德曼于1957年提出的。 一、理论要点 1、人们的实际收入包括两部分: 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或是指一个人预期在其一生中可以获得的正常收入的平均数或数学期望; 一时性收入:是指瞬时间的、非连续的、带有偶然性的不定收入。 一、理论要点 2、人们的消费也分为两部分: 恒久性消费,即固定的具有经常性的消费支出,它接近于恒久性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 一时性消费,即非经常性的、带有偶然性的消费支出,它与一时性收入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极端的假设其边际消费倾向为0;相应的,边际储蓄倾向为1。 消费函数 其形式为: Y=Yp+Yt C=Cp+Ct Cp=K(i,W,U)·Yp 其中: Y——实际收入 Yp——恒久性收入 Yt—— 一时性收入 C——实际消费 Cp——恒久性消费 Ct—— 一时性消费 K——平均消费倾向 i——利息率 W——非人力财富占个人财富的比例 u——消费偏好 二、结论 1、弗里德曼认为,从整个社会的长期来看,一时性收入的期望值为零,即E(Y)=Yp,为了追求消费效用的最大化,持久性消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