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控制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pdf
电子信息(控制工程领域)
电子信息(控制工程领域)
类别名称:电子信息类别代码:0854
领域名称:控制工程领域代码:085406
一、学科领域简介
电子信息(控制工程)专业硕士依托于学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于
2021年获批。本专业领域建设有智能检测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研
究方向。
该学科拥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石油和化工行业创新平台-
石油和化工行业工艺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1个安全生产软件测评中心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北京市科技创
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安全生产智能感知与大
数据技术。
现有具有硕士生导师36名,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百人”层次1人、
北京市教学(含青年)名师3名、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
拔尖人才3人、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
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横向课题等;获国家级行业协会科技奖励10项,其中,
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
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二、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培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在控制工程及相关领域独立从事开发研究工作的高层
次应用型、工程型人才。
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
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解决项目开发工程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
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79
电子信息(控制工程领域)
三、研究方向
1.智能检测与控制
重点开展智能控制理论、复杂系统监测、诊断及优化控制、智能机器人、先
进控制技术应用等研究。
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重点开展智能信息处理、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研究。
四、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生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和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专业
实践教学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生产现场或工程单位完成。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
外导师共同指导。校内导师负主要指导工作责任,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实践过程、
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包括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学习年限2-5年,且在校学习年限(含
休学)最长不超过5年。详见《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所
修课程不少于32学分。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三大类,
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领域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领域选修课、学科领
域补修课和必修环节,凡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课程都是必修课。其中,理
论课程不少于24学分,学位课不少于20学分,专业实践8学分,一般根据导师
的安排在1年内完成课程学习。具体学分分配如表1所示,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表1学分分配
课程类型学分要求(≥32学分)
公共基础必修课≥11学分
学位必修课
学科领域必修课≥9学分
学位选修课公共基础选修课与学位必修课之和不少于24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