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7风的成因教案教科版.doc
Page1
7.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中风形成的缘由,并能通过试验验证。
2.经验模拟风的试验,培育细致、仔细视察记录的实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验试验探究,体会空气的流淌有亲密的关系,相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通过风的模拟试验,学生相识到空气是可以流淌的,它与大自然中风的形成有关系。
【教学打算】
蜡烛、透亮塑料膜、无盖长方形纸盒、一段蚊香、一束纸条、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老师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汇报:用扇子扇,开电风扇,开吹风机……
3.老师提问: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课题)
4.学生探讨回答,并依据阅历做出说明。
二、学单导学,自主试验
1.试验前,明晰试验设计方案。
(1)老师出示课件,展示试验材料和试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3题,解读试验过程:特殊是要搞清晰试验过程中,“蜡烛不点燃、下面的洞封闭、正常试验”等三次试验的不同现象是什么?
2.试验中,围绕随堂学绽开视察。
(1)老师依据三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试验。
(2)老师在每一步的试验中提问学生视察到的现象。
(3)学生视察并做好记录。
3.试验后,汇报沟通试验现象。
三、深化研讨,建构相识
1.相识到哪些试验操作会确定空气的流淌。
(1)老师提出问题:从试验可以知道,风的形成主要与什么操作有关?
(2)学生进一步视察试验,并沟通。
(3)学生说一说风的形成取决于试验中的哪些试验操作。
(4)总结,老师告知学生:透亮塑料筒上的2个圆孔、透亮塑料筒内外的空气以及透亮塑料筒内的蜡烛造成空气的流淌。
2.描述风的飘动路途。
(1)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依据前面的试验,同学们知道空气的流淌路径吗?
(2)学生视察试验现象并汇报结果。
3.探究风的成因。
(1)老师提问学生:同学们能依据前面的试验,说明风的成因吗?
(2)学生相互沟通,汇报结果。
(3)老师总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四周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造成了空气的流淌。纸盒内外空气的温度差造成空气的流淌,空气流淌是风形成的缘由。
四、拓展应用,深化相识
阅读资料:说明“海陆风”的形成。
【板书设计】
风的成因
空气温度的差异→空气的流淌→形成风
【教学反思】
风的形成和什么有关?是蜡烛、是瓶子上的小孔、还是看不见的空气?
对于学生来说,他的相识首先是以看得见的现象来说明的。但事实上空气的形成与空气的温差有关,后者学生看不到,就须要通过思辨来推翻自己的原有相识。本课就是要依据这样的思路: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动身,经验思辨最终形成科学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