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绩效评价及提升方向.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绩效评价及提升方向
2003年6月开始,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全面展开。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历时十年,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对改革绩效进行定性分析描述,本文首次采用三阶段DEA模型的BCC分析法,对2007年以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进行定量实证分析,以提高改革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增强政策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文献综述、创新之处和研究框架
目前,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①已成为评价经济主体效率最常用的模型之一,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张健华,2003)。
(一)研究文献综述及本文创新之处
近年来,国内少数学者开始运用DEA模型的BCC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下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革绩效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但笔者认为仍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这也就成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为简化分析,本文运用DEA模型的BCC分析法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
1.合理确定研究期问和研究样本。目前,国内少数学者对少数地区不同时期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由于研究期间和对象的选择缺乏科学性,使其研究结论难以全面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例如,褚保金等(2007)研究了1998~2003年江苏省苏北地区14家农村信用社商业绩效。王俊芹等(2010)分析了1997~2008年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商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谢志忠等(2011)论证了2005~2009年福建省九个地(市)农村信用社商业绩效的变化趋势。我们认为,按照我国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践,选择2007~2012年作为研究期间较为合理,并且应从全国范围选取研究样本,以保证研究结论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主要理由:一是2006年末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式启动,标志着改革工作自2007年在全国范围展开。二是中央银行的专项票据发行工作在2007年初基本结束,兑付考核工作全面启动,资金支持政策的“花钱买机制”功能开始深度发挥作用。三是全国农村信用社从2007年开始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和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以此为研究起点,有利于保持统计数据口径一致,研究结论年度间可比。四是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选取县域农村信用社作为研究样本,并保持不同产权组织形式②、不同地区研究样本数量分布基本均衡,增强代表性。
2.科学选择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投入指标、产出指标的选择是运用DEA模型评价商业银行绩效的前提和关键,但这方面却是国内外学者分歧最大之处。Berger and Humphrey(1997)及Cooper,Seiford and Zhu(2004)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毕功兵等,2009)。主要是因为指标的选择基于经验判断和逻辑分析,缺乏定量研究和统计验证。国内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代表性成果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选取的巨大差异也支持了上述结论。目前只有孙倩等(2012)运用回归方程和t检验等定量方法,对陕西省涉农地区农村信用社绩效评价的指标选择进行了研究。鉴于此,本文将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优选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以消除指标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增强统计验证说服力,提高科学性。同时,国内学者所选取的指标均是绝对数。考虑到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经营财务状况差距较大,会对改革绩效评价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将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投入指标、产出指标绝对数,通过求解单位资产相应额度等方法转化为相对数据,以提高绩效评价效果。
3.引入非期望产出指标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不良贷款的产生。贷款增加的越多,越有利于促进提高改革绩效,而不良贷款的增加却会导致改革绩效下降,因而可将贷款称为期望产出,不良贷款称为非期望产出。将非期望产出引入DEA模型分析,更有利于分析贴近实际,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国内褚保金等(2007)、覃道爱等(2009)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时,将不良贷款引入了分析,提高了绩效评价的真实准确性。为了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本文将采取不同于上述学者的方法,将不良贷款作为非期望产出引入DEA模型分析。
4.运用三阶段DEA模型评价改革绩效。目前,国内运用DEA模型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文献采用的都是一阶段DEA模型。一阶段DEA模型的缺点是未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对绩效评价的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较差。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市场化程度差异明显,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不平衡,改制、重组、兼并等尚在进行之中等,更凸显了外部环境因素对绩效评价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大量运用三阶段DEA模型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其中第二阶段最具特色,是运用随机前沿面方法(SFA),通过消除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