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明亮与黑暗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docx
10明亮与黑暗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明亮与黑暗”为主题,旨在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光与影的基本概念,理解光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光与黑暗之间的相互转化。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苏教版科学教材内容,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与影的形成过程,培养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2.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光与黑暗的关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科学事实,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
-光与影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光可以产生影,以及影子的形成原理。
-光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照明、光合作用等。
-光与黑暗的相互转化: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明白光与黑暗之间的转换关系。
举例说明:
-在讲解光与影的概念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手电筒和物体的实验,观察影子的形成,理解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在物体背后形成影子。
-在阐述光的作用时,重点介绍光如何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的利用。
-在讲述光与黑暗的转化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日升日落,理解自然界的昼夜更替,以及人工光源如何改变环境亮度。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包括:
-光的传播原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光为何沿直线传播,以及为何在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产生影子。
-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可能对植物如何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昼夜更替的自然现象:学生可能难以将日升日落与地球自转、公转等天文知识联系起来。
举例说明:
-在讲解光的传播原理时,难点在于如何用简单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可以通过制作光的传播模型或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在讲述光合作用时,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光能如何转化为化学能,可以通过植物实验或图解,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光合作用的过程。
-在解释昼夜更替时,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天文知识具体化,可以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昼夜的形成。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手一本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确保学生能够跟随课本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收集光与影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有关光合作用的科普文章,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3.实验器材:准备手电筒、不同形状的物体、白纸等,用于进行光与影的实验;同时准备植物叶片、水、阳光等,用于光合作用的简单演示。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实验区和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分组进行实验和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提问方式开始,询问学生:“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在白天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而到了晚上就需要灯光呢?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光与黑暗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明亮与黑暗”。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与影的关系,如太阳光下的物体影子,手电筒照在物体上的影子等。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物体遮挡手电筒的光线,观察影子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会形成影子。
-然后,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了解光在生活中的作用,如照明、驱动植物光合作用等。
-最后,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的现象,并解释光与黑暗的相互转化。
3.巩固练习(10分钟)
-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光与影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随后,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发现,以巩固对光与影关系的理解。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昼夜更替的理解程度。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与影的关系、光的作用以及昼夜更替的现象。
-确保学生理解光在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一周内光与影的变化,如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变化。
-让学生思考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推荐学生阅读《光的故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光的性质、光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光的科学应用。
-提供一篇科普文章《光合作用的奇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如何利用光进行能量转换。
-分享一个关于日食和月食形成的科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