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docx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以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化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首先,通过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接着,以课本内容为依据,详细讲解各个时期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历史核心素养:1.增强时空观念,通过分析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的时间线索和空间变化,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能力;2.提升史料实证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对城市化进程进行实证研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3.发展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城市化特点,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4.增强家国情怀,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变革的探讨,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注。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框架,了解了近代以来社会变革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此外,学生对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城市的发展变化通常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了解城市的历史演变方面。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喜欢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倾向于合作探讨。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时可能会遇到困难,特别是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经济变迁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的掌握,以及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挑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城市的发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学软件:利用历史教学软件,模拟城市化进程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3.网络资源:整合网络资源,如历史文献、新闻报道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城市的印象是什么?城市与乡村有哪些不同?”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方,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了解近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二、自主学习
1.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11课,阅读课文内容,了解近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概况。”
2.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总结:近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起步、发展、加速三个阶段。
三、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1.探究一: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起步阶段
a.教师提问:“同学们,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起步阶段有哪些特点?”
b.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起步阶段的城市化进程表现为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工业化和商业化推动城市化。
c.教师举例分析: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兴起。
2.探究二: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a.教师提问:“同学们,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有哪些特点?”
b.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发展阶段的城市化进程表现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逐渐完善。
c.教师举例分析:北京、广州等城市的扩张。
3.探究三: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
a.教师提问:“同学们,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有哪些特点?”
b.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加速阶段的城市化进程表现为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c.教师举例分析: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崛起。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近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概况,包括起步、发展、加速三个阶段。”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五、课后作业
1.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以下问题: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
六、拓展延伸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