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榜样法就是以他人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2.A 【解析】学生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在学习中是常见的。“高原现象”是学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定点是不同的。
3.D 【解析】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C 【解析】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也称干扰,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5.C 【解析】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言行举止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题中的名言就是阐述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六、简答题
【参考答案】教师的报酬是教师劳动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教师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劳动具有较高的价值。现代社会,教师的价值与教育的价值、知识的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的报酬应与个体的劳动联系在一起,业绩高理应获得增加的报酬,这既是对该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又是对其他教师的一种激励,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推动教学的发展。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考仿真试卷(初中英语科目七)
六、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2.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以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外部操作活动方式。
3.强化:是一种操作,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5.迁移:一般所指的迁移是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七、简答题
1.【参考答案】作为教师,在预防和处理学生被性骚扰或性分割事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的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教师应有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的意识。(2)对于预防伤害事件的发生,教师应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并在受到伤害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3)对于处理学生被性骚扰或性分割事件时,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并对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让学生尽快摆脱事件对自身的伤害。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除此之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一大因素。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4.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行教学?
【参考答案】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做到因材施教(1)要采用与学生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2)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八、论述题
1.你怎样理解范例教学法【参考答案】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并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能力。范例教学法中的“范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