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DPPS 018-2024 云南热区红火蚁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ocx
ICS65.020.01
B16
团 体 标 准
T/GDPPS018—2024
云南热区红火蚁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comprehensivecontrolofSolenopsisInvictaBurenintropicalregionofYunnanProvince
2024-12-16发布 2024-12-16实施
广东省植物保护学会 发布
T/GDPPS018
T/GDPPS018—2024
I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东省植物保护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众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子祥、赵雪晴、苏银玲、刘莹、包玲凤、陆永跃、张浩。
T/GDPPS018
T/GDPPS018—2024
T/GDPPS018—2024
T/GDPPS018—2024
在科学、全面监测红火蚁发生的基础上,按照防控目标要求做好检疫处理,并结合区域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等,选择使用安全、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对红火蚁及巢穴进行毒杀,辅以物理、生物等防控
措施最终实现红火蚁有效治理。
PAGE
PAGE1
PAGE
PAGE2
云南热区红火蚁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云南省热区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Buren)的防控原则、监测调查、防控措施、防治效果评价、注意事项及档案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热区红火蚁的疫情防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980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49部分:杀虫剂防治红火蚁
GB/T23626 红火蚁疫情监测规程
DB53/T1293 红火蚁防控技术规程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云南热区yunnanhotarea
云南境内具有热带和南亚热带两种气候类型区域的简称,主要分布在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红河、南盘江以及伊洛瓦底江的支流大盈江、龙江流域海拔1400m以下的低热河谷,涉及全省16个州市、
85个县市区,总面积达8.11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9%、全国热区总面积的16.9%。
毒饵poisonbait
在对红火蚁引诱作用较强食物诱饵中混入毒杀红火蚁药剂的有毒饵料。
蚁巢nest
红火蚁属群居地栖性昆虫,具有筑巢群居的生活习性,蚁丘及其地下结构部分是红火蚁繁殖和活动的主要场所。
防控原则
监测调查
红火蚁监测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目视法、诱饵诱集法等,具体步骤参考DB53/T1293。根据监测调查结果,分级标准参考GB/T23626,如工蚁发生级别与活蚁巢发生级别判断不一致,以发生级别较重的为准。
防控措施
检疫处理
严格限制从红火蚁发生区向无疫情区域调运植物及植物产品,对必须调运的物资按照GB/T23634规定方法进行检疫,经检疫处理合格方可调离,在疫区就地清理红火蚁滋生地的垃圾、食物残渣和杂草。
热水灌巢
用蚁巢体积2倍以上沸水沿蚁巢边缘浇灌,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将沸水由蚁巢边缘逐渐浇灌至蚁巢中央,直至沸水完全渗透到蚁巢底部。
生物防控
土壤温度20℃-25℃条件下向蚁巢喷淋或撒施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等病原微生物菌剂,投放多杀霉素饵剂。
化学防控
防治适期
云南热区红火蚁全面防控每年开展2次及以上,第一次为2月-4月、第二次为8月-10月,结合当地天气情况,若10月-12月份气温回升时可增加1次防控,2周-3周后调查、评估防效。
防治时间
随季节变换而有所差异,春季在17:00-18:00,夏秋季在8:00-9:00、17:00-19:00,冬季在11:00-13:00、15:00-17:00时段诱杀。
毒饵诱杀
晴天且气温在20℃-30℃施用效果最佳,气温低于8℃或高于30℃时和雨后地面潮湿时不施用饵剂,药后24h内下雨则需要天晴后重新施用。活蚁巢密度较少发生区,可点施毒饵;活蚁巢密度较大发生区,在处理蚁巢的同时应结合整个发生区普遍撒施毒饵。
根据不同发生程度毒饵使用方法如下:
a)红火蚁发生程度在二级及以下的发生区,可采用点施毒饵。在距蚁丘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