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渔父》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2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渔父》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1.多媒体教学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渔 父 屈 原
屈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 明哲保身
人生哲学
作业:
(一)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后记(经验、不足):
《渔 父》
屈 原
一、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秦国和楚国(并吴越,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等等。
“怒而疏屈平”,以后,楚国内政外交发生了一系列问题,屈原屡谏不听,反而被流放到汉北。怀王二十年,秦诱骗怀王于武关相会。屈原极力劝阻不听,而怀王小儿子子兰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三年后客死于秦。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七年后,顷襄王不顾国人反对,与秦结为婚姻由于屈原极力反对他们的可耻做法,屈原遭受再次流放。怀王于武关相会。屈原极力劝阻不听,而怀王小儿子子兰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三年后客死于秦。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七年后,顷襄王不顾国人反对,与秦结为婚姻。由于屈原极力反对他们的可耻做法,屈原遭受再次流放。
屈原遭第二次流放后,楚国的形势越加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眼看祖国灭亡,悲愤交加,于是自沉于汨罗江。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就把每年的五月五日作为纪念节日。
(三)学习课文
1.文学常识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辑录而成。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楚辞开启的创作母题:
(1)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2)悲秋
(3)士不遇
(4)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
显示全部